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非瘟当下,中国猪业如何突围 ——透过2020第二届中国西部猪病论坛看如何织牢非洲猪瘟防控网

2020-08-06 15:23:23   

在缺乏安全有效的非瘟疫苗的情况下,我们究竟该如何防控非洲猪瘟?期望复养复产的企业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8月5—6日,在陕西杨凌举行2020第二届中国西部猪病论坛上,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仇华吉博士以《非洲猪瘟防控之道》为题,与参会者分享了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思考。

2018年的8月3日—15日,在辽宁沈阳、河南郑州、江苏连云港3个相隔很远的地区,接连发现3起非洲猪瘟疫情。目前,距离非洲猪瘟在我国首次发现并确诊已经过去整整两年。

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无疑为生猪复养复产的企业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

非洲猪瘟有"三怕三不怕"

"非洲猪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些影响我们已经看到了,比如生猪存栏降低,猪价上涨等,相信在场的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也有些影响目前还在发酵。"仇华吉开门见山。

"于是,很多人谈起非洲猪瘟就色变,把非洲猪瘟妖魔化了,这是不对的。"他认为,要想对抗非洲猪瘟,首先要了解非洲猪瘟及其病毒。

非洲猪瘟杀伤力很强,但它并非无懈可击。它有短板和软肋,就是"三怕"和高度接触性传染。

"非洲猪瘟不怕冷、不怕脏、不怕咸,怕高热、怕干燥、怕强酸强碱。"仇华吉总结了这种病毒的几个特点:一是耐低温,冻不死;二是喜欢有机物,喜欢脏的环境;三是耐盐,比如火腿中存在的非洲猪瘟病毒,能存活很久;四是怕高热;五是不太耐干燥,圈舍保持干燥则病毒不易存活;六是耐酸碱,但强酸强碱可以致死。

通过实践,仇华吉还发现,"在防控度很好的情况下,生猪存活率可达20%到30%"。目前,我国非瘟感染面较广,虽然从全国范围内根除较为困难,但局部净化是可以做到的,最终从点到面,实现全国净化。

认识到这一点,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工作对防控非洲猪瘟来说至关重要。

生物安全体系让非瘟可防可控

"我们在等什么?我们能干什么?如何科学、安全地复养?……"本届论坛期间,中南区非洲猪瘟等重大疾病防控专家组成员喻正军博士认为,区域化猪场生物安全如果不解决,全面复养还是有压力的。

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是人员、售猪车辆、饮水、饲料……非洲猪瘟的传播特点是高度接触性,应减少接触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

因此,猪场安全管理成立重中之重。其中,"幻影360°分子悬浮消毒机"为猪场防控疫病提供了更多成功案例。

反观当下消毒方法,存在的主要弊病是消毒不彻底、搞不清稀释倍数、噪音应激大、作用时间短、人员身累心累。在喻正军看来,有效的消毒方法应该做到无死角覆盖。

"做好生物安全,同时做好营养、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高猪舍的健康度、舒适度,保证猪的健康。"喻正军说。

非洲猪瘟以来,科学家从未停止对疫苗的研制。然而,时至今日,还没有可以商业化生产和使用的非洲猪瘟疫苗。

通过本次论坛,与会代表纷纷表示重新审视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本届论坛以"恢复产能、保障供给、健康发展"为主题,邀请了省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到会作精彩学术报告,主题包括中国养猪产业发的关键问题、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非洲猪瘟防疫政策与生猪产业发展,非洲猪瘟防控等相关内容。

专家观点小结:

1. 非洲猪瘟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2. 非洲猪瘟是可管理的,可防、可控的疫病;

3. 基于生物安全的综合防控体系是猪场核心竞争力;

4. 对非洲猪瘟疫苗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疫苗不是万能的;

5. 未来我国必须走非洲猪瘟净化之路。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