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16:22:07
凌晨二点,秦巴山里,蛙虫息鸣,万籁寂静。
此时,平利县南溪河村村民罗远自家却亮起了灯,只见她动作十分娴熟地擀着面。
“今天要多做100个馒头,天亮好给煤厂送去。”罗远自说,煤厂昨天定了一批早餐。今年43岁的她干劲儿十足,脸色红润,完全想不到她是个苦命的女人。
南溪河村以前叫凉水井村,山大沟深,吃水困难,家里靠种玉米、土豆为生。“那时候吃水要去村里唯一的井里挑,冬天常常因为挑水排队等上半晌。苦日子,不愿回想。”罗远自说。
2002年,罗远自和丈夫李本奎,为改变现状挤上了外出打工的火车。“争口气,也要闯个名堂!”
他们先后在江苏、福建等地闯荡,丈夫做水电、罗远自卖卤菜,慢慢在大城市站住了脚跟,有了点积蓄。于是,夫妻便开了家干洗店,生活眼看着越来越有奔头,可上天却和他们开了个玩笑。
2006年,丈夫李本奎检查患有骨癌,一场换骨手术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他们不得不返乡养病。但罗远自不想就这样认输。2007年,她带着丈夫和孩子在福建厂里做手工缝鞋子,常常将鞋子带回家,边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起居生活边工作。为了不让丈夫有心理压力,她晚上常常骑着三轮带着丈夫出门摆地摊卖菜。“虽然苦,但生活却很充实。”罗远自说。
然而,命运再一次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2012年,丈夫骨癌复发,做了高位截肢手术。“那时候丈夫看病需要人照顾,孩子上学要花销,我不得不外出务工,后来经人介绍到江苏学厨师在厂里做饭,丈夫在检测公司当看门员。”罗远自回忆道。
2014年,在南溪河村的贫困户民主测评大会上,罗远自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享受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但她打心里认为这很不光彩,暗下决心一定要摘掉贫困的帽子。生活的磨砺造就了罗远自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坚毅品质。
一晃十几年,夫妻俩攒了点积蓄,身边的孩子要考大学,照顾家庭和外出务工不能同时兼顾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罗远自和丈夫不得不终止在外务工的脚步,踏上返乡的列车。
“你有做饭手艺,不如我们回家开个馒头店?”罗远自小声问。李本奎沉默半晌,带着忧虑道:“能行吗?”
2019年,罗远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帮扶干部,“这个主意好啊,你刚好还是中级厨师,肯定能行。”在帮扶干部的协助下,夫妻俩购买了机器设备,办起了营业执照。
开张前夕,罗远自把街坊四邻请到家中品尝,得到一致好评。然而,馒头店才刚刚有点起色,丈夫却不幸因骨癌去世。
不论现实多残酷,罗远自从未低头。2019年底,馒头店再次热气腾腾。
“以前,我学过厨师,在厂里打过工做过饭,有蒸馍手艺,所以开馒头店并不吃力。”罗远自说。馒头店再次开张后,为了能把自己的馒头店经营好,罗远自起早贪黑,每天早上3点多起床,蒸出400多个各类的馒头,包括苦荞、花卷、紫薯、双色、白蒿饼、锅盔等多个品种。累了,就坐在椅子上歇会儿;困了,就趴桌子上睡一会儿。数不清熬了多少个日夜,也记不清每天骑上三轮车要跑多少公里。但最终,眷顾她的是,生意日益兴隆。
发面、做剂子……如何把馒头做的有嚼劲?罗远自有着自己的门道,她将“发酵工艺+机器揉制成型”相融合,馒头制作中,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更是自主研发便捷式馒头制作工具。指着架上一格格的各式大馒头,罗远自笑着说道:“卫生、劲道、分量足是回头客的首要条件。现在不仅卖给其他村组,机关食堂、敬老院、煤厂也开始订购了。”
熟悉她的村民这样评价罗远自:“她家的馒头不仅个儿大量足,而且吃着口感好,有嚼劲儿,带面香。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受了那么多的磨难,还坚持撑起家庭的重担,就像她蒸的馒头一样,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如今,罗远自已经顺利脱贫,靠着小小的馒头店,“蒸”出了幸福的日子。“目前除了一些预定,平均每天能卖出去400多个馒头,收入还算稳定。下一步,我想把馒头的种类再做多一点。”罗远自对下一步的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黄河 通讯员 张禄 黄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