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小羊倌”赵湖北的畅想曲

2020-08-17 10:24:00   

赵湖北大学毕业,没去找工作,却在三原县新兴镇当起了“羊倌”。很多人不理解,就连父母也埋怨:“咱好好的大学毕业生,不端旱涝保收铁饭碗,却当个放羊娃满山跑。唉!”

渭北嵯峨山,山峭峰峻,这里的人温良直爽。赵湖北当“羊倌”有他的理由。 有人叫他“赵老板、赵总”,赵湖北毫不含糊满口答应;有人叫“小羊倌”,他也毫不羞涩直接应声。

天生爱折腾的人

赵湖北不是湖北人,母亲祖籍湖北,因此得名。事实上他是地地道道的泾阳县口镇人。

赵湖北骨子里就爱“倒腾”:高中时就养狗、贩狗,一只狗一来一去就有几百元收入。2007年高考结束后,他就和3个朋友合伙在银川开了一家饭店,一年之内就有了十几万元收益。之后听朋友说运煤赚钱,就马上从饭店撤资,东挪西凑买了辆运输车,从口镇到旬邑拉煤,初尝生意甜头的赵湖北,即使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也没有停止他的运输生意。

2010年,正在上大二的赵湖北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休学!通过考察,他发现倒运煤炭的利润不多,就转向开始组织往咸阳运石子,一天200多辆车,浩浩荡荡,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大学生做的事!

小试牛刀收入颇丰。赵湖北看起来文文气气,一脸稚嫩,但头脑清醒,做事果决,西北人的豪放和直爽在他身上一览无余。

2010年10月,赵湖北觉得自己可以在经济上独立门户了,加之家里经营羊肉泡馍馆,想着养羊相对容易,于是,投资24万元建了一个200多只羊的养羊场。但此次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100多只羊死的死病的病,剩下的50来只也奄奄一息。

这个时候,赵湖北才意识到养羊是个技术活。平静下来之后,赵湖北开始学着给羊查病,打针,慢慢地他发现这些羊品种上抗病能力差是根本。一不做二不休,他把自己的捷达车卖了4.7万元,并向同学借了5万元,从山东买回了小尾寒羊。

小尾寒羊是绵羊品种,相对当地的山羊抗病能力强。很快,赵湖北的羊场成为周边规模最大的一个,而且很多人慕名前来购羊羔。

处处留心是商机。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湖北知道了甘肃给武汉供给羊肉,脑子机灵的他突然想:陕西到武汉肯定比甘肃近啊!于是二话不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运了50只羊到武汉,结果大获全胜。从此,他开始向武汉运送肉羊。同时,他也与福建达成了供销关系。

回家乡,当“羊倌”

2012年,赵湖北复学。2014年,赵湖北正式毕业。肉羊市场开始疲软,行情越来越低迷,赵湖北觉得可以着手做奶山羊养殖了,毕竟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他的养殖技术已经逐步成熟。

“不能光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还得让大伙跟着一起富裕!”2014年10月,赵湖北在新兴镇里寨村成立了星火养羊专业合作社,成为该县第一家大学生创立的奶山羊合作社。

“奶山羊合作社是带领大家致富的通道,不能在这上面出一点问题。”因为有之前的教训,赵湖北谨小慎微,天天守在合作社,几乎不休息,羊的吃喝拉撒等,所有环节他都亲自把关,给羊割草、喂饲料,一点也不马虎。很快,合作社吸引到社员15名,奶山羊存栏1850只,日产鲜奶3.2吨,2018年鲜羊奶产值600多万元。

2016年,就在奶山羊合作社逐步发展过程中,赵湖北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羊粪如何处理更加科学?如何让羊粪变废为宝?如何才能让羊粪价值更大……赵湖北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寻求专业机构帮助!赵湖北主意一定,就径直找到了省土肥站。土肥站的专家当即给出建议:找一个合作方用羊粪做生物有机肥!

大家富才算是真富

2016年12月,奶山羊合作社与陕西绿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注册成立星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羊粪及其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如果让贫困户加入进来,那么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赵湖北致富不忘根本,在与新兴镇党委、镇政府协商后,将48户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220950元入股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每年10%到12%的固定收益进行保底分红。

2017年,奶山羊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光伏扶贫产业项目,投资1545万元建2.3兆瓦1.3万平方米光伏发电站。为充分发挥光伏发电站的辐射带动作用,合作社为周边里寨、红旗、塔凹3个村72户贫困户分配光伏项目股份720股,每户10股,脱贫攻坚期内每股每年保底分红200元。

“要让一方富,产业必带路。所以我们合作社更多的是在养殖、光伏、有机肥等产业方面进行带动,当然,这种带动必须是资金、技术、人脉、市场、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协调和处置。”赵湖北有他对产业扶贫的见解。

在群众眼里,赵湖北是个有想法的人。根据养羊的实际,他着手对羊种进行改良,专门引进了欧洲的羊胚胎,一下子将奶产量从每天的2公斤提高到2.5公斤至3公斤。而且赵湖北大胆宣布:对所有贫困户免费提供羊的改良配种。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6种富民增收模式,即土地打包入股分红模式、生物制肥入股分红模式、光伏辐射带动配股模式、产业扶持资金整体入股模式、合作社社员保底分红模式、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先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大家都富起来。坚持走产业富民这条路,而关键在产业的提质增效,其道路就在于高附加值的农业,即当下我们所说的农业科技化、农业智能化,这样的发展才能让农业丰收、农村美丽、农民增收。”31岁的赵湖北坦言,农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未来将会是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张丹 余永亮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