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媒体聚焦 | 杨凌:“乡村学堂”里的文明实践

2020-08-17 15:09:25   

杨陵区充分发挥科教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创新方式,建好用活“乡村学堂”这一平台,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特色鲜明、富有成效。

傍晚时分,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村民纷纷来到“乡村学堂”聆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讲述马氏先贤的故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体现了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

这是杨陵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第四期“乡村学堂 文化讲坛”。在学校为博士生上课的樊志民教授,给村民讲起课来,一点也不马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把杨凌两所高校资源有效利用起来,用这些资源给农民做一些教化性的东西,这是个很好的事。”

56岁的马双正和乡亲们用一个多小时,听了他们祖先马援将军的传奇故事,直呼过瘾。

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村民马双正:“让我们对马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给我们毕公村村民带来了精神食粮,解困、解乏、解渴。”

这里提振乡风文明,那边传播农业先进技术。在揉谷镇田西村的“乡村讲堂”里,高级农技师朱渭兵结合农时、围绕红薯育苗方面的问题,为村民进行第七次田间管理技术培训,之后还深入田间地头解疑答惑。

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村民田逢春:“通过乡村学堂的讲解我感觉受益匪浅,希望以后乡村学堂这种活动多办几次,办的越多越好群众非常欢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杨陵区强化顶层设计,建起了覆盖全区的78个乡村学堂,组成以区内两所高校老师为主的218人师资库,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学堂接单、群众评单的模式,制定出理论宣讲、文化讲座、科技培训等8大类课程,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000多场次,参与群众5万多人次。

杨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农科特色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实现凝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用好乡村学堂这一优势平台,做实做活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文章。”(杨凌资讯)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