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红枣香、日子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七月鲜"枣推广记

2020-08-18 09:14:45   

 

 在位于新疆喀什疏附县西南方向的萨依巴格乡14村,有一大片冬枣园,还没到冬枣成熟的时期,枣园里的工人已经干得热火朝天。

 

第一书记哈丽再提·海力力怎么也想不到,老枣园4月嫁接9月就有收获,每亩受益可达600元,相比以往翻了3倍。

                                                      提质改造亩均增收600元

萨依巴格乡14村几年前还是当地的深度贫困村,该村100亩的十年生老灰枣园挂果量少,单果果重小,果型、口感不佳、品种单一,这里的干枣收购价仅2元/Kg左右。

 

针对这种状况,2018年初,当地大胆引入西农大新品种"七月鲜"鲜食大枣,改良枣园82.5亩(嫁接60亩,可当年挂果;新植22.5亩幼苗,次年挂果)。

 

60亩嫁接枣树当年改良当年收益,从亩产收入不足200元提高到600-700元。其中,萨依巴格乡14村26户农民的"七月鲜"枣仅鲜枣收购就获益15023元。

 

七月鲜,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优良鲜食枣品种,也是国家林业局认证的"良木品种",符合新疆对优良红枣品种的迫切需求。

 

微信图片_20200818090848

Δ韩刚就"七月鲜"红枣推广情况接受媒体采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经济林果试验示范站站长韩刚介绍,之前当地一直只有骏枣和灰枣两个主栽品种,结构单一。从2016年开始进入大面积推广,到目前为止已累积推广6.5万亩以上,增收节支效益2.08亿元,覆盖农户数3200户以上。

 

微信图片_20200818090912

Δ韩刚(左)在位于新疆的"七月鲜"红枣基地

 

在此期间,韩刚和西农大红枣团队还积极推进其他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包括有蜂蜜罐1号、晋枣、蛤蟆枣1号、襄汾圆枣、京沧1号等品种。

 

当前,新疆红枣产业栽植模式在不断创新、求变。而通过西农大科技工作者之手,当地的红枣品质也越来越优良、产量越来越高。

 

微信图片_20200818090934

Δ韩刚(右一)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


                                                              农民深度融入产业发展

"后期每年挂果量还会翻倍,稳产后亩均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什么叫为农民造血?什么是产业扶贫,这就叫为农民造血,这就是产业扶贫。"哈丽再提·海力力说。

 

策勒县有着悠久的红枣种植历史,"策勒"在维吾尔语中就是"红枣"的意思。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007

Δ喀什疏附县萨依巴格乡村民阿依孜穆姑丽·奥斯曼(左)手捧1230元鲜枣收购款,对今后的红枣种植充满信心

 

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的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是最早开展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支撑的公司之一,栽植“七月鲜”和“骏枣”2000余亩,所在策勒乡阿日希村全村有622户,2477人,公司每年解决当地用工人数为22000人,为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贡献了550元左右。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028

Δ基地务工的当地果农

 

31岁的帕提古丽·阿布力孜已经在公司干了4年,她干活卖力,拔草、捡树枝,一天可以挣60元。"我们村的村民都喜欢来这里干活。挣得少的时候百八十,最多的时候有160多,李总当天就给我们发工钱。"她高兴地说。

 

由此该公司董事长李鹏获得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荣誉。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212

Δ李鹏对农户进行分红奖励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232

Δ李鹏接受媒体采访

 

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李鹏投资建设了一家家红枣加工厂,可解决全县50%左右的红枣初加工和300多人就业问题。

 

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红枣产业的"甜头"。10年间,当地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2173元增加到去年的9369元。


                                                      校企融合开启红枣致富引擎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新疆提出并实施了校企共建的合作模式,红枣实验团队在几年里几乎走遍了新疆所有的红枣种植区,了解并掌握栽培现状,从品种的引进栽培到后续的技术跟进,亲力亲为进行指导和培训。

 

"目前在新疆各地建立了10余处示范园,并与多个公司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韩刚说,目前已累计指导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30余家,培训农技骨干800余人、职业农民2700余人。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304

 

此外,团队还利用电话、微信、QQ等进行远程技术指导和培训,其中建成的"西农大新疆红枣微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利用了微信这种新媒体普及和便捷的优势,通过不同板块如红枣讲堂(各类培训材料)、栽培管理(实时枣园管理要点)、专家答疑(实时互动)等,特别是每月定期利用汉、维两种语言对广大枣农进行线上指导和培训。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328

 

 

实际上,由推广团队技术支撑的众多公司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带动当地上万名少数民族农民实现了就业脱贫。

 

如今,在李鹏开辟的红枣基地,四周白杨环绕,红枣枝繁叶茂,这片曾经的荒漠,如今已成为生态型标准化红枣种植示范基地。(聚杨凌)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