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08:35:26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观兴村村民汪世本,将自己居住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乡野文化棚”,大力倡导读书、学习之风,引领周边的村民爱上读书,让书香润泽乡村。
“乡野文化棚”自2011年3月正式挂牌以来,常年免费开放。文化棚内现有图书近6000册,书画作品500多幅,新旧报刊超万份,多年来共接待村民、留守儿童、城乡游客等三万多人次。
汪世本是一名优秀的乡村文化志愿者,每逢春节为乡邻义务写春联,平时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人为乐。他先后当选“铜陵好人”、第二届义安区道德模范、江淮志愿服务典型,并荣获“老有所为奉献奖”。
不忘初心 圆梦乡村
汪世本今年70岁,20世纪60年代,初中毕业后因“文革”被迫中断学业,回家务农,但对知识的渴望、对书本的热爱近乎成痴,劳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藏书。“当时茅台酒8块钱一瓶,《红楼梦》一套4册也是8块钱。我不买茅台酒买了一套《红楼梦》。”
汪世本的家庭并不富裕,主要收入都来自务农,但他坚信“碗里有粥不算贫,家中藏书方为富”,对文化的执着热爱初心不改。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种思潮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很多人日子富了,精神上却很贫穷。在农村,打麻将、玩牌赌博是很多村民主要的娱乐方式;而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位迷上了黑网吧等等。
说起开办“乡野文化棚”的初衷,汪世本说:“我很痛恨那些聚众赌博的人,尤其是那些黑网吧,害得小孩都不回家,都变成网痴了。我想多一个文化棚少一个麻将室、少一个黑网吧。办文化棚就是让人们来了有好书看、有健康的网可上,使周围村民在空余时间有一个去处,使留守儿童有一个学习的地方。”
2011年初,汪世本决定将他近20的梦想变为现实。阳春三月,在油菜花飘香的季节,农家小院飘出浓浓墨香,“乡野文化棚”挂牌开放吸引了八方来客。汪世本说,“乡野文化棚”不仅可以服务农村,还可以为城里人服务。现在农家乐旅游活动越来越热,文化棚可以为城里人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农村文化;如今城里的空巢老人多,而农村有很多空闲房屋,我们可以让空巢老人与农村家庭进行结对互助,让城乡老人加强交流,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文化大棚 惠泽乡里
近年来,为了把“乡野文化棚”建设好,汪世本不仅掏光了积蓄,他还把“铜陵好人”奖金、“老有所为奉献奖”、第二届道德模范奖金和儿女们贴补家用的钱全部用于“文化棚”建设,仅院内围墙、地面硬化、塑钢大棚等基建他就自掏腰包1.2万多元。汪世本说:“在有生之年,只要身体还行,我会一直把乡野文化棚办下去,大门永远为大家开放!”
自“乡野文化棚”建成以来,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汪世本的农家小院里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汪世本总是热心地为大家免费提供茶水,并义务为大家解说书画作品。人们在感受书香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汪世本老人热衷公益事业的淳朴、高尚的心灵。
说起汪世本,村民们无不真情为他“点赞”。村民查从新说,“前年春节后,汪老通过自家的网络,下载了1983年以来历届春晚的视频,下雨天或农闲的时候就放给我们这些老年人看,他真是一个很有心的人。”
汪世本的好不仅体现在他创办“乡野文化棚”,丰富了乡邻的文化生活,更在于寻常日子里,他真诚待人、无私助人。每年的春节前,他总是买来红纸和笔墨,无偿地为村民们写春联,村民们有求必应、满意而归。每年汪世本都会在自己家的地里种一些青菜,无偿赠送给学校、乡镇敬老院、养老中心等福利机构。
前几年为带领乡邻们走上致富路,汪世本自费订阅了《长江蔬菜》杂志,在上面寻求到申宝特矮青青菜种籽信息,自家试种,成功了再作推广。
如今,“乡野文化棚”内建起了义安区西联镇观兴村农村文化传播实践基地,同时成立“乡野”文化传播志愿者服务队,由汪世本担任队长。
在汪世本的家里,路过的人时常会听到一阵阵欢快的笑声,那是留守儿童们快乐的笑声。汪世本家是村里留守儿童的乐园,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畅游书海,安静地读书学习,也可以学习书法、绘画。
汪世本,一位朴实厚道的文化农民、助人为乐的志愿者,他的大爱就像一股清冽的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