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一枚枇杷的"龙门"之旅

2020-08-20 10:06:00   

159662265945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

彭明录怎么也没想到,自家的枇杷果一亩地也能卖过一万多块钱。而在早些年,这样的卖价自己连想都不敢想。"以前六七亩地一年最多卖8000块,效益好点能上万,如今价钱好的话一亩地就能卖到一万以上。"8月19日,电话里,彭明录满怀感激地对记者说。

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清泉村,当地人的经济来源多数以种植枇杷果为主,而彭明录作为村里众多枇杷种植户之一,有着数十年的种植历史。

提及彭明录种植枇杷果,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清泉村当地引进枇杷果时,彭明录也尝试着种植了几亩地,然而,种植枇杷果的数十年间,没有好的技术支撑,经济效益始终体现不出来,果个小、品质差、价钱低……六七亩地一年到头卖不到一万块,渐渐的彭明录对枇杷果种植失去信心,卖多卖少只能顺其自然。

图片1

2012年,安康北亚热带经济林果树试验示范站在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科院)安康试验站的基础上成立,位于汉滨区关庙镇,而让彭明录出乎意料的是,试验站成立不久,鲁周民等专家就主动来到村里帮助农户传播技术,一度让苦于寻求出路的彭明录看到了新希望。

施肥、剪枝、防虫、疏花蔬果……嫁接换头,改种优良品种,一番标准化管理技术运用后,枇杷果的品质有了极大的改变。果个大、色泽美、口感好,与往常相比较,枇杷果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彭明录的枇杷果卖价也翻了好几倍,彭明录打心底感到高兴。"这两年我们把经济效益不好的树,慢慢的都换成了枇杷树,有了科技支撑,我们也有信心。"彭明录说。

而对安康市汉滨区碧玉泉果业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艾家宏来说,正是得益于西农大专家的技术支撑,碧玉泉合作社才能成立并发展壮大。

据艾家宏介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合作社的枇杷果种植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修枝剪枝、施肥防虫等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无不得到鲁周民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枇杷果从起初的一斤5块钱卖到到现在的15块,社员们依托枇杷果纷纷迈步小康路上。

图片2

一枚小小的枇杷果,缘何能成为清泉村人的致富新希望。清泉村党支部副书记洪本三介绍说,以前种植枇杷果,不懂技术,不施肥剪枝,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枇杷质量差,价钱低。在鲁周民等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科学管理在枇杷种植上得以运用,如今村里的枇杷种植从起初的800亩也发展到3500亩。村子依托枇杷年收入从2013年的不到10万元,也发展到去年总收入280万的佳绩。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科技力量的支撑。

随着枇杷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在当地已基本形成以大学为技术依托、政府力量为推动、地方科技人员为骨干、经营主体为抓手的"四方联动"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枇杷果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农科专家的热忱奉献。安康北亚热带经济林果树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研究员鲁周民说,只要群众有困难,他们都会无条件的前往进行技术指导,只有经常到一线去,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与群众做朋友,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

在地方产业中进行关键技术示范、针对产业问题进行技术培训、为地方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撑……在助力当地枇杷果产业发展过程中,鲁周民等专家教授与当地居民交朋友,将全部热情奉献给当地枇杷产业发展上,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驻站帮扶以来,我们通过找准技术突破口进行示范推广,把系统的科技理论变成群众能听懂、看明白的方式以及不断的创新服务形式等,助力当地枇杷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鲁周民说。

现如今,当地枇杷商品果率总体上比原来提高35%以上,售价也由原来的每公斤8-10元提高到50-60元。2018年,在试验站的助力下,汉滨区蚕茶果中心申请并获批'瀛湖枇杷'国家原产地地理认证标志。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