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11:14:00
初秋,在安徽庐江县矾山镇石峡村,放眼望去,随处可见漫山遍野、摇曳多姿的竹子,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恍如置身绿色的海洋。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石峡村发挥“竹优势”,打造“竹链条”,做强“竹经济”,短短几年间,依托青青翠竹,不仅绿化了山林,造福了百姓,而且带来了利润,搞活了经济,描绘出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一根竹子,演绎出石峡村林区创富和村民增收的精彩故事。
石峡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现有竹林面积1.1万亩。依托丰富的竹类资源,“一年栽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卖竹度光阴”,一度成为不少石峡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虽然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但在过去,竹子派不上大用场,经济效益低,村民的收入得不到保证。“山上的竹子主要是拉到市场当原料卖,或是简单加工成扫帚、箩筐什么的零售,收效甚微。”石峡村党委书记贾敬斌告诉笔者。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漫山遍野的竹子却只能指望为数不多的田地靠天吃饭,石峡人苦恼得几乎连饭都咽不下。
“竹子终身只需种植一次,三年后每年都可以砍伐,平时几乎不需要管理,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竹业资源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巨大宝藏。但是卖不上价啊,造成村民抚育竹子的积极性不高。”贾敬斌打开了话匣子。
贾敬斌回忆说:“还有就是运输成本高,偏远点山区的村民要么让它烂在山里,要么直接砍下来当柴烧。雇人去砍吧,给的工钱比卖竹子的钱还要多,根本不划算。”
原始的育竹卖竹,不仅产品附加值低,而且销路有限。提高竹子的附加值,让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石峡村开动脑筋,将目光放到了竹产品加工上,努力实现由体量庞大的竹林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动力的转变。
循着这样的思路,近年来,石峡村大力推进资源变资金、林区变车间、村民变工人的林业“三变”改革,成功引进6家竹材加工企业,促进“生态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
在石峡村贾楼组庐江县林腾竹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忙碌,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正在飞速运转着。竹子从流水线的这一头“吃”进去,经过断料、冲条、开片、拉丝、筛选等多道工序,最终整整齐齐码放在仓库里。
林腾竹业总经理刘长坤告诉笔者,通过技改升级,扩大产能,所有进公司的竹子从竹杆、竹根到竹叶、竹屑,都进行“全竹利用”,不会浪费一丝一毫,真正做到了把每根竹子“吃干榨尽”。
刘长坤说,下一步,他们将加大投入,扩大生产,引进先进设备,深度开发多元化产品,形成集竹子抚育、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在解决石峡村“竹多价贱”的难题,让村民手中的竹子变“现”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石峡村一根竹子的嬗变,只是矾山镇靠山吃山“吃”出了新花样的一个缩影。
从卖原竹到卖竹制品、竹商品,石峡村正形成产业革命的破“竹”之势,让竹子有市场、村民有增收、村集体有效益,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点竹成金”的增收致富之路。
如今的石峡村,满眼翠竹成了百姓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一个个普通农户的尊严与梦想,幸福与满足,都隐藏在“接二连三”的片片竹林深处……(通讯员 赵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