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09:06:07
陕西平利县电商脱贫带头人王秀梅(左)正在央视直播间参与农民丰收节直播。 安舜 摄
9月7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启动。消费季中,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拼多多共同举办5场线上线下联动的大型直播活动。9月7日当天的直播吸引了400万网友围观,销售丰收节相关农产品3720万斤,成交额达到1.97亿元。
来自陕西省平利县的王秀梅作为西北“新农人”的代表,在首场直播中推介了绞股蓝、大枣等西北特色农产品。7个月前,王秀梅第一次走进拼多多直播间,向平台消费者推介家乡特产绞股蓝,没想到效果极好,店铺一度成为养生茶类目好评第一,也带动了合作社51户贫困户走出贫困。
从远古的农耕,到现时的农业,时间穿梭,我们遵循着春耕秋收的规律。而农民手中的工具,从耕、耙、耖变成了手机与大数据。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互联网技术走进农村,中国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销售走向市场化,农民走向专业化。
手机里开了个黄芪店
甘肃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六盘山片区重点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当地有句顺口溜,脱贫有三宝:黄芪蜂蜜鼠尾草。但现实是,一些农民种黄芪种了大半辈子,也穷了大半辈子。
后亚强的记忆中,每逢赶集,父母就在骡子身上绑满黄芪。凌晨三、四点,爷爷赶着骡子出发,深夜九、十点才回家。很多时候,黄芪卖不出去,只能拉回来,第二天再去。
18岁那年,后亚强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他、辍学的弟弟以及一屁股债。此后,后亚强一直在想尽各种方式贴补家用。2015年,村子里通了4G网络,大学生口中的互联网搅乱他的心。
听说有不少人通过拼多多卖农产品,又在湖南卫视上见过,后亚强研究了一下,发现“平台上还没几个人卖黄芪”,便与亲戚合伙,准备兄弟齐心,把黄芪卖到富裕的南方去,赚钱补贴家用。
2017年春节后,后亚强的网店正式开张,运营3人、客服、仓管、进货、发货等6人。后亚强一家都搭了进去,母亲搞药材种植、媳妇搞直播销售,自己则是合伙人,负责进、发货和客服。
对于从黄土地直接跨入互联网生意的农户来说,往往免不了走弯路。不会修图,后亚强就花钱找人;上个新货,照片不会拍,家人现学。而新电商平台自身农产品属性、货找人的算法机制和低门槛的推广成本,也缓解了后亚强的压力。
持续的付出,为后亚强一家带来了回报。从春天里的两三单、十来单,到夏天的累计200多单,再到冬天的双十一,销量越来越多。如今,他们的日均订单在400单左右,月营收最高达到30多万元。
在先行者的带动下,岷县的黄芪在网络上逐渐有了名气。岷县农民也借助电商走出了一条脱贫之路。
不止在岷县。以拼多多为例,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国家级贫困县商户的年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0%。
看大数据种咖啡
言秀邓的童年是在高黎贡山上度过的。山上居住着很多言秀邓傈僳族的亲戚、朋友。那里山清水秀,但山高坡陡,难以种植作物,缺少收入来源。
10岁时父亲意外死亡,母亲改嫁。言秀邓和弟弟成为孤儿。兄弟俩就跟着叔叔一家,顺怒江而下,来到保山潞江坝丛岗村,向当地人租地,种植玉米甘蔗。在咖啡市场年景好的时候,他们也开始学种上了咖啡。
言秀邓种了二十来亩山地的咖啡,虽能够收获品质最好的咖啡豆,但却敌不过全球咖啡市场价格下滑的影响,全年利润不到3000块。
2019年伊始,拼多多“多多农园”团队入驻丛岗村,组织商家为咖农解决加工渠道和销售渠道问题;并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改良品种,增加咖啡附加值,让当地咖农及贫困户摆脱“有好产品,却走不出,卖不出好价值”的困局。言秀邓就是参与项目的本地农户之一。
大数据分析将言秀邓和乡亲们的土地连接在了一起。丛岗村地理、物流、产品等信息,已经被纳入拼多多“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成为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区“天网”中的一个小点。在这个中央处理系统中,前台的获客、销售数据、精准的用户行为数据和农户的管理系统,生产及销售数据、品牌孵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根据消费市场的反馈,言秀邓和乡亲们的咖啡地现在种上了铁皮卡、卡蒂姆、波邦等目前全球市场最常见的咖啡豆种,还出现了近年来在咖啡界大红大紫的瑰夏。
据云南热经所专家胡发广测算,新的试验品种,市场价格为30元/千克。虽然后者产量略低,但每亩的产出将有850元至1000元左右的提升。
据介绍,云南保山是“多多农园”的第一站,项目覆盖丛岗村和赧亢村,涉及建档立卡人口792人。首期“多多农园”在云南将有5个示范项目逐步进行,分别涉及茶叶、坚果、雪莲果、花椒,以及特色菌菇。
人工智能PK“老把式”
今年仲夏,一场“人机大战”在云贵高原拉开序幕。8只队伍一同参与了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在为期120余天的高原草莓“人机”种植竞赛中,他们将分别用AI方式和传统方式种植草莓,最终比拼草莓的产量及品质、投入产出比、算法及种植策略的先进性等。
双方的阵容堪称豪华。AI组4只参赛队伍,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拥有多名青年科学家、工程师。
“对手”人工队则出自江苏句容、辽宁丹东、安徽长丰等中国草莓十强县,领头人包括全国劳动模范纪荣喜、辽宁省人大代表马廷东、安徽“草莓皇后”沈海燕、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李雪等。
AI青年科学家们建立了一套草莓生长模型,在这个模型基础上,机器学习、BP神经网络等算法策略,用历史数据和IoT设备、摄像头、环境控制系统获取的实时数据做投喂,让这个“大脑”更加聪明。而经验丰富的草莓种植大户们则在传统钢架温棚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园艺种植经验,进行栽培。
“种草莓这事儿,还是人更胜一筹。”赛前,圣野浆果富民队带头人马延东信心满满,“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立马调整,机器则未必。数据积累也需要更长时间,并且智慧农业及设施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
AI组参赛队伍之一,NJAI.莓队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倪军则对AI的效能信心满满,“采用新技术的种植策略,肥料利用率可达到50%以上。”经实地测算,亩省水70%、省肥50%左右,相当于每亩地节约了350元,而且还能省下400元的劳动成本。
相较比赛结果,比赛本身产生的实践、数据已经足够让农业从业者兴奋。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龚元石期待参赛选手能够为小农户对接新科技、走向大市场,探索出一条新道路。“这次比赛的初衷,在于探索将国际最前沿的数字农业科技做本地化应用,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并在中国各大农业产区落地。”
草莓已经种下,11月将迎来收获。今年农民丰收节上,袁隆平饱含深情呼吁更多青年从事农业研究。中国的新农人与青年科学家们步履不止,把新技术持续带到田间地头,中国农业的未来值得期待。记者 韩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