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农业有奔头 农民有盼头 农村有看头 ——哈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述

2020-10-16 09:03:31    李文龙

近年来,哈密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立足哈密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按照重中之重的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农村有看头。

农业升级,用产业提升促进增收哈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继出台了《哈密市实施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五 年 行 动 方 案(2018-2022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实施方案》《2019 年哈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措施落地,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我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住农业水权水价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行农业由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大泉湾乡是农业大乡,全乡原有耕地23.76万亩,主要种植棉花、西瓜等传统农作物。2019年年初,哈密市实施农业水权水价改革后,可耕地调整为6.6万亩,乡政府带领市场敏锐、思路活泛的农户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进行了多种尝试,从当年起该乡农作物增加到23个品种,趟出了一条以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效益的新路子。

李满堂是大泉湾乡二道城村的名人,2019 年从内地引进朝天椒和 QQ粉南瓜,年纯收益超过百万,尝到了种植甜头的李满堂今年继续增加新品种种植规模。

2020 年,大泉湾乡规划出 4 个产业带,简称“黄”“绿”“红”“白”产业带。“黄”是以黄芦岗村为主的玉米种植带,“绿”是以大泉湾村、兰新村为主的西瓜种植带,“红”是以二道城村为主的辣椒种植带,“白”是以三道城村、圪瘩井村为主的传统优质棉花种植带,在设施农业方面,1630座温室大棚的新品种、新种植模式也在不断尝试中。

根据哈密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哈密市棉花、粮食等传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35.78万亩、32.33万亩,同比分别减少32.5%、4.8%,哈密瓜、西瓜、食葵等优势特色作物同比分别增长11.3%、190%、20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化小麦、棉花、牛、羊等品种结构,推广棉花“一主两辅”(新陆中46、51、66号)品种为主栽品种,全市棉花主栽品种数量降至5个。小麦、棉花、哈密瓜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25万亩、6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主推技术占比分别达到98%、90%。稳步推进牲畜改良,完成黄牛品种改良18379头。

哈密市还将“融合”理念贯穿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全过程,建立了市领导联系重点帮扶企业制度,加大招商力度,成功引进了天山情乳业落户哈密,填补了哈密市域奶业加工空白;新疆唱歌的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运营达产,与二堡、五堡等红枣主产乡镇年签订 3000 吨收购合同,初步形成了“农户+企业”产业链条。

借助河南对口援建优势,推进实施“百城千店”工程,在河南省郑州市、鹤壁市设立了农产品直销店;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参加河南省举办的各类农产品推荐展销交易活动;选派 5 家拥有可溯源优质地标性产品和扶贫能力强的加工企业长期入驻广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成立了泽惠万家商贸有限公司,采取新建、购置相结合的方式,完成43 个农村电商站点和 29 个便民直销店建设,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了哈密农产品“两张网”建设。

截至2019年底,通过“可追溯+电商+地域原产地”等多种销售模式,共销售哈密瓜、红枣、葡萄、肉类、鸡蛋、牛奶等农产品约19万余吨,销售金额约11.4亿元。其中哈密瓜16.71万吨,实现销售金额3.1亿元。

哈密市在抓乡村全域旅游促转型工作中,积极探索符合哈密实际的“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和“农业+会展”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之路,推进旅游综合设施和景区景点的改造升级,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康体、养生旅游转变。连续举办了“哈密瓜节”“杏花节”“桑葚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开通旅游专列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哈密旅游观光,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

农村进步,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乡村美丽起来。近年来,哈密市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88个示范村(自治区级39个、市级49个)为重点,分类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重点工作,抓好院内院外“六件事”,使“扫干净、码整齐”成为常态,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目前,全市已完成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6193座,卫生厕所普及率 55.4%,57 个农村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行,对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占比达到32%;15个乡镇60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基本做到了及时收集清运和简易填埋处理

同时,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入手,以东天山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265.92 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管护、57 万亩喀尔里克冰川禁牧、3700亩东天山人工复壮和飞播造林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开展了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完成了石城子河、哈密河等主要河流 41 处问题整治任务,关停、搬迁禁养区内31家规模养殖场,划定畜禽禁(限)养区 103 个、7044 平方公里。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管理及草原保护制度,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加大农膜、秸秆、畜禽粪污等治理力度。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抓住“塑造乡风文明”这一灵魂工程,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力度,把呵护传统文化和培育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内容,弘扬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创建“五好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发展现代农村文化体育活动,补齐乡村发展精神“短板”,增强农民凝聚力,提振农村精气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孕育社会好风尚。

仅2019年以来,哈密市各区县乡镇就组织开展各类宣讲 2.36 万余场次,受众237.8万余人次。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红色堡垒”,把基层党组织书记锻造成带富领富的“领头羊”;建立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哈密市落实“抓基层、打基础、筑长城、保稳定”各项措施,健全完善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重点要素管控和社会面防控;坚持“三治”融合,将法律法规、美德善行、文明乡风融入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进村民自治,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学习发展“枫桥经验”,加大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目前,全市村规民约覆盖率100% ,各 类 矛 盾 纠 纷 调 解 成 功 率98.52%,平安乡村创建覆盖面、有村级综治中心的村占比均达到90%以上。

农民发展,让生活更加富裕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哈密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天山乡头道沟村是距城区 50 公里的一个山区牧业村,村民通过特色果木种植、牛羊育肥养殖等发家致富。截至2019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1.5 万元以上,村民争相学知识、种果树、搞养殖、改民居、开农家乐,都在为各自的幸福生活“比、学、赶、超”,村里几乎见不到一个闲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哈密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精准登记、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劳务派遣企业落实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及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七大专项行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帕里旦木·阿迪力是五堡镇六村村民,自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经营小卖部,两年前,她应聘到位于城区的泽惠万家商贸有限公司供销便民直销店工作。如今,她已成为直销店店长,“每月工资3500元,外加提成,我对眼下的工作很满意。”帕里旦木·阿迪力说。

2019 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3604 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5654人,其中长期稳定就业3415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是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市坚持精准方略,突出“六个精准”,做好产业、就业、健康等脱贫文章,注重扶志扶智,不断提升“造血”功能,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陶家宫镇牙吾龙村村民张新苏原本有一个经济收入稳定的幸福家庭,2012年他的妻子遭遇车祸,治疗费用花光了他家所有的积蓄,还让他背上了巨额债务,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成为该村唯一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时,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向他伸出了援手,教种植、谋销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2019 年,张新苏通过种植桃树纯收入达 10 万元,被伊州区党委、政府评为“脱贫致富先进个人”。

不忘初心逐梦再出发,牢记使命续写新篇章。哈密市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实习生:谷幸)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