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雷州市龙门镇德地村:多措并举勾勒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2020-10-22 15:11:26   

近日,记者走进雷州市龙门镇德地村草菇“扶贫车间”,一排排平房出现在眼前,房内温度不高,一个个菌棒排列整齐,一朵朵草菇纹路清晰、色泽鲜明,该镇贫困户们正忙着对架子上的草菇菌棒进行细心管理。

草菇种植扶贫项目是德地村委会与顺德大良街道办事处驻雷州扶贫工作组、顺德区国资局等帮扶单位共同打造。自2016年两地结对帮扶以来,顺德区在产业、就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德地村全方位的支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68.972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4个,惠及德地村370多名贫困人口。

经过四年多的帮扶,德地村村容村貌、村民素质、特色产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9年,该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10.12元。

强化党建 脱贫有了“领头雁”

德地村位于雷州市龙门镇镇圩中心,下辖有8条自然村,全村有1618户,总人口共有71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9户372人,为省定相对贫困村。

2016年,由顺德大良街道办事处牵头,顺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广东顺控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定点帮扶德地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正确带领下,由驻村第一书记、龙门镇驻村领导及干部、湛江市驻村党建指导员、驻村“十百千”回乡干部、德地村“两委”干部、驻村扶贫工作资料员组成德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驻村以来,脱贫攻坚工作队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有效落实各项帮扶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德地村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使德地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贫困户的脱贫成效显著。

“多亏了帮扶队,不仅帮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还以奖学金、助学金、学习用品、代缴学费的形式帮助贫困户子女入学。我家闺女今年考上了韶关学院,幸亏有政府的帮扶,大大减轻家庭支出压力,不用担心子女学费,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德地村贫困户黄耀开心地告诉记者,因他们是水库移民,没什么土地,母亲患有长期慢性病,子女又在读书,仅靠打散工来维持生活。在脱贫攻坚工作队的帮扶下,不仅使子女有书读,还安排黄耀夫妻俩在汽车修理厂工作,并帮忙购买黄牛,他们还种了些甘蔗,2019年黄耀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12715元。

据悉,为了落实“三保障”政策,2016年-2019年,顺德帮扶队共拨付60余万元开展贫困子女在校助学补助项目,2020年拟投入15万元继续开展贫困子女在校助学补助项目。同时还协助当地政府帮助贫困户购买社保、医保,使贫困户家庭人员10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使用顺德区扶贫专项资金为贫困户每人购买100元/年的商业意外保险,做到伤病保障全覆盖。2019年底,德地村全部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即为开工率100%,完成率100%。

共建共治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入秋后的德地村,草木依旧葱茏,大街小巷整洁有序,学校门口人头攒动……沿村而行,目之所及,皆是安家乐业的动人图景。

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背后,得益于德地村与脱贫攻坚工作队共建共治“秘诀”。2016年以来,德地村得到顺德的帮扶,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为中心,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走出一条“共建共治”的新路子。

自2016年扶贫以来,顺德帮扶队共筹集和划拨扶贫资金1168.972万元,干群合力,开展各类扶贫项目,涵盖了道路硬底化、农田水利、公共服务设施、文体设施、公共卫生设施、道路亮化、捐赠、技能培训、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教学、资产投资、集体产业项目等14个方面。为了缓解村民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升级改造村里卫生院,不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了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开展路灯亮化工程、修好甜豆村1.4公里水泥道路;为了提升村庄的人居环境,完善番昌村饮水过滤设备、开展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行动,购买清运车,规整并绿化房前屋后杂地空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发展中不断增强。

“这是我们村刚刚建好的德地村商业楼,就在党群服务中心后面,以前这里是一片空地,杂草丛生,后来经过大家商议,建成商业铺位。”德地村干部黄立南高兴地告诉记者,因德地村党群服务中心位于龙门镇中心,周边居住人口多,商贸及餐饮行业的发展较为成熟,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村集体土地及周边的市场资源,是一个合理发展且具有良好收益的项目,将建好的铺面出租给商家收取租金,增加收益。“现在有8个铺位,预计每间店铺每月可收取租金1100元,每年租金总收入85%归德地村有劳动力贫困户所有,15%作为德地村委会集体收入。”

因地制宜 产业扶贫育“富根”

“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当天,记者走进德地村下辖自然村的山内坑村芦花鸡养殖基地,村民小组长谭文成也是一位养鸡能手,唤鸡、喂食、加水这些活儿顺手就来。谭文成依托该村的林地资源,发动村里贫困户一起养殖芦花鸡。据悉,为了加快对口帮扶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针对特殊困难贫困户,使用顺德630社会资金3.2万元统筹小型养殖芦花鸡项目,随后又由顺德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广东顺控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芦花鸡“以购代捐”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以购代捐、以买代帮,为德地村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销售芦花鸡共计550只,创造纯利润约2.5万元,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产业脱贫有保障,信心满怀奔小康。自帮扶以来,德地村牢牢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挖掘种植传统,成立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德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合伙人”经营模式,2018年投入资金12万元,种植17亩辣椒项目;2019年先后共投入15万元,开展了有劳动力贫困户入股草菇种植项目等。

贫困户享受到了扶贫资金带来的稳定收益分红,如甘蔗收割机分红20万元;入股晶科的分红72380元;入股湛江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公司项目……在脱贫攻坚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德地村千方百计让农业产业发展起来,让农户的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造血”拔穷根,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扶贫成效跃然纸上,幸福的笑容在人们的脸上浮现。

“在基地里务工,每天有120-160元的收入,还有分红……”金秋时节,沿着甘蔗林,走进德地村下辖自然村番昌村菠萝种植基地,建档立卡户陈德正忙着除草,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微笑着对记者说。

“我们村的草菇又将有一批可以采摘,现在草菇价格可观,一斤可以卖到8至10元。”驻村第一书记官志龙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拉动消费扶贫,德地村委会干部、驻村干部积极发动各自身边的资源,集思广益,拓宽销售渠道,并且借助网络优势,支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直采直销模式,充分发挥淘宝网站等扎根农村前沿的作用,推动农副产品由传统的销售模式朝健康的电子商务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帮扶的脱贫致富路。

(实习生:谷幸)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