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15:20:31
编者按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今天的时评与您一起聊一聊——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日前,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与拼多多达成战略合作,联合上线“豫农优品馆”,打造集合河南农业全产业链消费品的线上平台,共同推动河南特色农产品上线,探索河南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发展模式,让更多的河南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为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数字乡村注入新的动力。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发展模式带动了消费,让更多农产品走出乡村,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好办法。在扶贫路上,类似于此的助农增收的好办法还有很多,诸如产业扶贫解决了贫困村持续发展的问题,教育扶贫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相传,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有事可做。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在扶贫政策的带动下,一户户贫困户、一个个贫困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另一方面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首先,要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们要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持续下去,结合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比如“互联网+农产品”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门路,在适合的乡村,可以推广此种模式。其次,要做好乡村产业振兴文章,解决农民有事干的问题。各地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产业不断浇灌乡亲们的“致富花”,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再次,要做好人才振兴文章,解决乡村振兴有人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让优秀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投身乡村创新创业。要改变农民“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邓娴)
产业兴则乡村兴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新定村召开益康菌业食用菌分红大会,共发放分红14.4万元,惠及143户贫困户。取得这样的扶贫成果,是因为玉州区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村集体有稳定资产收益,巩固了脱贫成效,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要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事实上,不仅是玉州区,很多乡镇都是靠产业带动地方经济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例如,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依托11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成产业扶贫基地43个,直接带贫6121户,户年均收益不低于2000元;累计建成119个扶贫车间,共吸纳2236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靠产业扶贫带动产业振兴,关键要选好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内黄县,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如今,当地已发展农枣间作约18667公顷,杨树、刺槐林等成片造林2万公顷,形成了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景观利用模式,重点打造了林菜、林特、林药、林禽、林游等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发展基地。内黄县是国家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及全省林业生态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林下经济既能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又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推动了乡村发展。
当然,乡村产业发展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宽、要素活力不强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须加强引导和扶持。以往,农村产业的结构较为单一,基本上以传统动能驱动的产业为主;如今,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和农村电商成为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我们不妨发散思维,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让乡村经济活起来、动起来,在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同时,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乡村的现代化水平。
实现乡村振兴还应继续完善、扩大乡村产业,各地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不妨结合乡村振兴目标规划,出台一些促进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扶贫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共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高倩)
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近期,本报刊发的《田野“变奏曲”》报道了滑县八里营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闻。因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镇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种粮变种菜,农户变工人,瓜菜变名片,农民腰包鼓起来了,所以奔小康的劲头也更足了。
新闻中滑县八里营镇的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乡村振兴面对农村和农民,不仅要靠外部资源的投入,更要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城镇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人才缺失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板,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我们既要注重培养懂农业、爱乡村、亲农民的人才队伍,也要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凝聚乡贤力量,激发乡村自身造血动能。只有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这要求我们,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自主培养,注重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引导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可喜的是,人才振兴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才、资本的持续投入,乡村造血功能正在不断增强。我们在媒体上能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建民宿、卖山货,大山里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穷山沟变成了旅游村;引人才、调结构,农民在土里刨出“金疙瘩”;开直播、创品牌,贫困村搭上电商快车……实践证明,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热情,让农民成为一种让人向往的职业,这将有助于打造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希望的田野绘就美丽的色彩。(黄亚明)
(实习生: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