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浙江海盐: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2020-10-25 14:31:56   

10月22日,由海盐县委宣传部主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三角百家媒体看海盐”活动上,海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陆忠祥向中央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主流媒体发布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9年,海盐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8.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01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5705元,比上年增长9.7%。

海盐县濒临杭州湾,县域总面积1072.63平方公里,是有名的“千年古县、江南水乡、滨海新城”。 近年来,海盐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为迎接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的“大考”鼓足了底气。

党建引领:筑实小细节幸福基石

来到于城镇何家村的“幸福公社”门口,每个人都会被一块名为“幸福喜报”的小黑板所吸引,上面分享满了何家村村民们的幸福事,从房屋竣工,到亲人结婚,再到农获丰收,一块小黑板洋溢出浓浓的“幸福感”。“这份幸福源于村里的‘党群中心户联户’工作机制。”何家村党总支书记董云升说。

据了解,2016年,何家村探索实行“党群中心户联户”机制,把党群联户工作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相结合,在全村566户农户中设立80个党群中心户,形成了“村—网格—中心户—群众”的网格划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骨干力量联系、服务、带动群众的作用,实现了“小事不出中心户,难事不出责任区,大事不出何家村”的治理效果,使乡村环境变美、乡风文明、经济繁荣。

何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种梨大村,但前些年因品种原因,种植户收益明显减少。为帮助村里种植户扭转收益下滑的势头,党群中心户、党员朱会良主动引进翠冠梨,并带头砍掉自家梨树种上新品种,在他的推广带领下,全村200多户农户种上了新品种,面积近500亩。随着种植规模的增加,他又牵头建立了果业合作社,带着农户跑市场,拓宽销路。现在何家梨注册了集体商标,亩均收益10000多元,为村民带来收益500万元。

产业赋能:美丽环境带动美丽经济

在充满田园诗意的紫金山村,游客可以爬山观景,闲时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览自然之趣;可以走进影视基地,穿越民国岁月,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以到商玉客栈,食乡野之味,宿风情之地,听雨看山,在生活着的庭院民宿感受乡村慢生活;亦可步入果园田园,真正当一回农夫,发现别样乐趣,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澉浦镇党委副书记李建卫介绍说,坐拥毗邻国家4A级景区南北湖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近年来,紫金山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围绕旅游大发展的主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南北湖·五味村“紫金坐望”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了商玉客栈、影视基地、向日葵花海、百亩桃园等集特色民宿、休闲观光、娱乐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乡村旅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

旅游业的发展让紫金山村的村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里重点打造的商玉客栈的前身是从村民手中流转的10栋闲置农房,每栋房子可为村民提供1.8到3万元不等的年租金收入,此外,村民们还通过开办农家乐、贩卖土特产等形式,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紫金山村接待游客88201人,旅游直接营业性收入780万元。“如何通过产业赋能,为村民致富增收拓宽渠道,进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盐县西北部,文化底蕴深厚、水乡风情浓郁、民风村俗淳朴的沈荡镇则通过骨干企业带动百姓致富的方式实现产业赋能。坐落于沈荡镇的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与农户及合作社构成紧密型和互利型利益联结体,带动农户3.2万余户、培育自有家庭农场和加盟家庭农场38家的种植规模。

服务惠民: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在于人,海盐既强调产业富民,也同样重视服务便民。民以食为天,食以炊为先,对于通元镇雪水港村,土灶不仅是自古传承下来的炊具,还是承载乡土情怀的重要载体,孕育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灶头画文化。通元镇党委书记吴雪红表示,为留住一份乡愁,同时消除柴禾焚烧的安全隐患,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与雪水港村共同挑起改革重担,通过技术革新,推广“土灶”改“电灶”,在不改变土灶原貌的基础上,在土灶底部安装电磁灶,将以柴加热的方式改为电磁加热,推动清洁能源入村入户。

“真不错,操作简单,火力旺,终于不用烧柴了!”完成改造后,村民周六宝算了一笔账,烧一顿饭大约需要6斤柴,而使用电灶后烧一顿饭大约花费电费0.4元,6斤柴卖给生物制厂家可赚得1.2元,完全补贴了电费花销,还净赚0.8元。

纵览这些乡村发展案例,无论是党建引领,还是产业带动,抑或是便民改革,无一例外都体现了海盐事无巨细地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这就是海盐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遵循着这种理念,近年来,海盐县不断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造阡陌桑田产业升级版,塑造“农味、原味、戏味、诗味、禅味”五味乡村,探索产权改革、普惠金融、改革集成等多项农村改革工作,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海盐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旨在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海盐县委书记陈玲芳表示。

(实习生:谷幸)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