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肩扛使命显担当 | 杨凌"点燃"智慧农业新引擎

2020-10-26 12:00: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

一面电子屏,承担着智慧园的神经中枢;无数传感器,承担智慧园的信息传输……在陕西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是依赖于自然的传统模样,而是从种植到收获,从水肥管控到病虫防治……全程自动化、智能化,无需人工操作,这就是现代农业的新模样——智慧农业。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右)为杨凌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揭牌。

"智慧农业"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而随着杨凌智慧农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已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农田设施中,为现代农业实现新的破题而贡献着"杨凌智慧"。

10月23日,对智慧农业产业领域而言,是值得载入"发展史"的一天。随着"杨凌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在杨凌示范区的挂牌成立,这也正预示着杨凌智慧农业的发展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图为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阳光智慧服务中心,一面电子屏既是整个园区的"智慧大脑"

为何成立"技术创新中心"?它的定位是什么?

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智慧农业长足发展的迫切需要……

而为何要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博文介绍,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正是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对杨凌第三次《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示范区发展汇聚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加快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那么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后该如何定位?王博文介绍说,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智慧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秉承"共建、共创、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强与区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智慧农业龙头企业、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多样化协作,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四个要素集聚和有机结合,把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全域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杨凌智慧农业谷建设的重要技术和智库支撑,区校融合发展智慧农业的公共服务载体。

微信图片_20201026133311

位于杨凌农科铭座的杨凌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如何运营"技术创新中心"?它有哪些具体内容?

"技术创新中心"由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管理。而如何运营?这是摆在"技术创新中心"面前的又一道新课题。

王博文介绍到,作为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创新创业资源聚集,智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将实行独立注册的法人实体、实体化运行,企业化管理。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横向课题、项目委托或分包的形式,与合作单位开展智慧农业重点创新技术的联合攻关、集成示范、转化推广、核心技术产业化、咨询与培训,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关键原创技术在产业中应用。

"技术创新中心"将以此次揭牌为契机,着重在智慧农业产业技术集成与转化、搭建智慧农业公共服务与技术平台、智慧农业标准与产业发展研究、上合组织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等内容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智慧农业产业技术集成与转化"是以智慧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为重点,聚焦农业遥感、农业大数据协同诊断、智慧农机装备研发等关键瓶颈技术研发。

"搭建智慧农业公共服务与技术平台"则是围绕智慧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助入驻技术创新中心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智慧农业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建设智慧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收集整理与智慧农业有关的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检测、科技统计、科学普查等基础数据资源。

"智慧农业标准与产业发展研究"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领军企业,研究传感器、农业机器人等智慧硬件标准和物联网标准,助推示范区智慧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组织国内外行业领军人才,则是研究提出产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报告和前瞻性政策建议,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个性化精准信息分析服务。

"上合组织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是以入驻技术创新中心的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领军企业为依托,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调控技术的联合研究与推广应用。

图为农高会期参展的"植物工厂"

图为农高会C馆展区的智慧农业"植物生长柜"受到群众青睐

为"技术创新中心"谋划未来"蓝图"

现如今,技术创新中心已然揭牌成立,未来该如何谋划发展,也是一道"必答题"。

据王博文介绍,根据技术创新中心的规划,到今年底,在农科铭座综合服务楼建成华为农业数谷、虚拟科技园、公共服务平台以及10家智慧农业综合机构。

而在未来5年内,将引进智慧农业重点企业15家、智慧农业重大研发和创业团队15家。引进和培育技术转移、科技企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10家,分析测试、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4家,品牌策划、智慧农业类联盟组织、智库组织等3-4家。

五年内,再培育一批智慧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取得3-4个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成果并形成产业化。

同时,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技术创新中心"每年还将举办一届全国性的智慧农业集成展示与转化大会,发布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蓝皮书,智慧农业百强企业名单。牵头成立中国(杨凌)智慧农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联盟,培育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杨凌智慧农业"品牌。

图为智慧农业示范园鸟瞰图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