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安徽潜山:手工舒席代代传 非遗打开致富路

2020-11-02 14:24:17   

安徽潜山:手工舒席代代传 非遗打开致富路

正在编制舒席的王河“席娘”。 受访人供图

“舒席作为本地代代相传的手艺,普及起来比较容易,我们合作社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场地,支付农户加工费,帮他们在家门口就业。”金秋十月,在安徽省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里,合作社负责人、王河舒席省级非遗传承人唐竹林正手把手地指导工人们编织舒席。盘腿而坐的女工名叫王洁梅,现年56岁。在她上下翻飞的手中,千根竹篾严丝合缝地编连在一起,一张精美的手工舒席即将完工。

像这样的舒席,每天有近200床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日销售额可达十几万元。

在古称“舒州”的潜山,王河镇不仅盛产水竹,还篾匠辈出,很早便有了“舒席之乡”的美誉。王河舒席选料精严,专用水竹,且以小叶水竹为最佳。经过剖、刮、煮、晒等多道工序,竹篾不仅色泽鲜艳、莹洁润滑,还保持着折卷不断的韧性。历经2000多年的生产历史,王河舒席一直以不腐不蛀、细薄柔滑、舒适耐用而闻名远近。从实用价值来说,舒席堪称夏令佳品;从制作工艺来说,舒席不仅是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2008年,王河舒席正式被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非遗扶贫工坊的建成和发展,舒席编织技艺在得到延续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户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为传承编织文化、打造舒席品牌、推动非遗发展,传承人唐竹林和弟弟唐满结一道,于2014年牵头成立了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传承舒席编织技艺、壮大自身生产规模的同时,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全县各乡镇设立了40多个扶贫车间,累积培训竹席生产技术人员2000多人,年产舒席2万余床。

这条着力提升内在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道路,也在当地开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扶贫”文化致富新模式。为方便贫困户照顾家庭,合作社特别推出了在家做工的新方式:贫困户将材料领回家,利用闲暇时间编织,既不需要外出奔波打工,又能兼顾家中的老人与小孩,还能实实在在领到工钱。眼下,合作社已带动600多户农户就业,累计帮助200多户贫困户脱贫。

“原来纯靠务农一年收入3000元,现在年收入3万多元,不仅脱了贫,还奔小康了。”正在干活的叶文发心满意足地说。

今年8月以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积极开展舒席非遗扶贫研学培训工作,进村入户对农村留守妇女及困难群众进行舒席编织技能培训,提高舒席产品质量。以“传承舒席技艺 培训席娘手艺”为主题的研学培训班先后在油坝乡、王河镇、经开区等地举办了6期,培训学员达500余人。通过在地就业与系统培训,合作社不仅为王河舒席的代代传承搭好了“架子”,更紧紧拉住了贫困户的手,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共同致富。 余平 唐松莲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