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村美民富,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0-11-06 14:33:04    王远洋

2016年,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大学毕业生董辉回到了家乡——二道江区鸭园镇,她抓住市场机遇在第二年就创办了庆阳家庭农场。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农场已形成了规模,累计流转农村土地近千亩,带动农户198户,采用玉米养牛、牛粪还田的种养循环模式,走上了种养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董辉对农场发展充满信心,她告诉记者,将继续坚定走种养一体化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种植方面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养殖方面向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注册商标、开办直营店,将高品质的牛肉送到百姓餐桌上。

“我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市共发展农民合作社4696个、家庭农场2057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7个。”据通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朴洙满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1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0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7户。

记者从通化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十三五”时期,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77元,比2015年增加4460元,年均递增7.59%。

通化市坚定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202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1.66万公顷,比2015年增加2.61万公顷,年均递增2.5%;粮食产量达到139.3万吨,比2015年增加11万吨,年均递增1.6%。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逐年增长,新增高标准农田64.6万亩。农机装备总量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5%。

调整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园艺特产业总量、效益快速增长,种植面积超过90万亩,比2015年增加6万亩。集安山葡萄、通化蓝莓、集安人参、通化人参、柳河山葡萄被认定为吉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安人参、通化蓝莓、集安山葡萄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和国家级特优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预计2020年特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比2015年增加27亿元,增幅15.6%。

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全产业链开发,集安市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化县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柳河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辉南县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市有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9户,吉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45户,“尽赏多彩五花山”“观山看海品红酒,仲夏消暑通化游”“红酒怡情参康养,通化之旅四季宜”3条精品线路入选农业部发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集安市、辉南县、通化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东昌区成为吉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市68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36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折股量化工作。672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发放证书,工作进度全省排名第二。按照“三权分置、稳定放活”的改革方向,673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实测面积342.97万亩,颁发证书19.19万本。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全市有639个行政村达到达标村以上标准,243个行政村达到先进村建设标准,283个行政村达到标兵村建设标准。扎实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围墙大门改造、绿化美化亮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76个、投资16.8亿元。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农村人畜分离、农村污水、农村厕所、农村秸秆、绿化美化6个专项整治和改造行动,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100项。全市培育示范村110个,打造美丽乡村80个、AAA示范村25个,建设“美丽庭院、干净人家”136941户。

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成村部“一站式”服务群众平台改造建设,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举办农民文化节、文化惠民直通车、“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增长机制,扩大社会养老覆盖面。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是通化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交出的精彩答卷。“十四五”时期,通化市将以乡村全面振兴行动为引领,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综合实力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兴盛、乡村治理体系提升、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四乡”和农村改革深化“十项工程”建设,到“十四五”末期,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亿斤阶段性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五项关系乡村振兴全局的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一幅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通化大地浓墨重彩地铺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