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09:49:30
眼下正是螃蟹上市的季节,江苏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团结圩水产养殖总场的生产基地里迎来丰收。近日,记者来到养殖户魏立平承包的蟹塘,他正划着小船进行巡塘,清澈的蟹塘映照着倒影,不时有白鹭飞过,呈现出独特的水乡美景。
巡完塘,魏立平展示起当天凌晨捕捉的螃蟹,虽然数量不多,但一个个活力十足,公蟹都有4两,母蟹达到了3两。“我们前半夜将螃蟹打好规格,后半夜送到市场,再销往各地。”螃蟹销售看好,魏立平正收获成功的喜悦。而在5年前,他还曾为生计、出路发愁。
今年47岁的魏立平此前是渔民,家住古柏街道三保村中保自然村。三保村位于石臼湖畔,是典型的渔业村,张网捕鱼一直是大部分村民的主业。“年轻时就跟父亲学着撒网捕鱼捕虾,整天起早贪黑,很是辛苦!”
石臼湖享有“日出斗金”的美誉,盛产鱼虾、水禽和水生植物。石臼湖原有93种鱼类,包括常见的青、草、鲢,名贵鱼类刀鱼、鲥鱼、河豚等。但随着过度捕捞以及违章作业,已超出了湖泊自然增殖与人工放流增殖的补偿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显示,石臼湖已绝迹17种鱼类,另有22种鱼类成为稀有“珍品”。
“涸泽而渔”的方式让湖泊很受伤,舟来船往、鱼跃人欢的景象已不见了。魏立平对此感触很深,“以前一天能捕到七八十斤虾,甚至还能捕到三四斤重的鳗鱼,到后来种类越来越少不说,有时一天五六斤虾都捕不到了。”
湖里讨不到生活,村民们纷纷另谋出路,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经商做生意,还有的搞水产养殖。魏立平在望湖兴叹的同时,也寻思着上岸发展。“当时高淳的螃蟹产业已经发展得很不错,身边也有很多养蟹经验丰富的朋友,应该是一条不错的谋生路子。”2015年12月,魏立平在团结圩承包了30亩蟹塘,开启了人到中年的“二次创业”。
这几年,随着养殖环境不断改善,政府派技术人员到塘口培训指导,信用贷款支农惠农,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也配套到位,魏立平在边学边干中掌握了养殖技能,闯出了名堂。他养殖的螃蟹亩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目前养殖面积已扩大到40亩。
变化的不仅是魏立平,石臼湖也在经历一场蜕变。今年以来,高淳区认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深入开展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石臼湖作为通江湖泊实行10年禁捕,三保村成为禁捕退捕重点村。“让石臼湖休养生息,为鱼儿留条生路,为子孙留条出路。”经过广泛宣传,三保村120多户渔民达成了共识。魏立平更是积极响应,8月初,他就把两艘捕鱼船和300条网具悉数上交。三保村共上交捕鱼船171艘、网具4万多条。
如今,三保村在村民广场上建起了渔业文化雕塑,魏立平说:“这个雕塑反映了我们以前在石臼湖里讨生活的情况,也体现了渔民乘风破浪、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前风里来雨里去,靠的是吃苦耐劳精神,现在拆船离湖,虽然生活方式改变了,生产条件也改善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好生活要靠自己去争取。”
韦东宁 魏宏伟 记者 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