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09:36:29
大荔县赵渡镇严通村冬枣大棚。
张同举:你就扫到微信上就行。
客商:明天你卖的多,你把银行卡一拿,我给你直接就转到银行卡了。
眼下正是大荔冬枣销售的高峰期,严通村村民张同举,在家门口忙着销售当天采摘的18筐新鲜冬枣。
张同举:今年这冬枣可以嘛,看哪的客商就卖到哪一路了,有的是长沙的,有的是浙江的,这不一定,这客商多了。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有呢。
严通村村民张同举。
严通村的村道两边停放着客商们收购冬枣的货车,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堆放着刚刚采摘回来的新鲜冬枣。大家围拢在一起,忙着挑选、包装冬枣。
张同举说,人手不够时,还得叫来亲戚帮忙。
张同举:我们家有22亩地,今年赚的多。一天采两次,这现在成熟的话一天就采的多,一天几十筐子。
老张在家里卖冬枣,收钱,园子里采摘冬枣的体力活就交给了儿子张杰峰。最近,每天早晨六点多,张杰峰和妻子就开始入园采摘了。
张杰峰:今年冬枣价格好,反正挺忙的,这个枣树活特别多,完了之后就马上要旋地,上肥料。今年我22亩地,加上温棚什么的,下来看能卖到30万不能。
记者采访村民张杰峰。
张同举说,之前,他们家主要经济作物是西瓜、苹果、桃、棉花等,虽然一年到头很辛苦,但收入并不明显。2013年,村里动员发展冬枣产业,张同举和家人商量后,决定种植冬枣。
张同举:家里面那个时候是种的西瓜,或者是种的其他的,还有杂果,苹果啦,桃啦。那个时候几乎有一年就不赚钱,种冬枣的话,再不好也比其他庄稼能好一点。
村民张同举。
如今的严通村,家家户户种植冬枣。当地政府除了从政策上支持外,还组织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严通村东依黄河,与山西相望,南邻渭河,与潼关毗临,西靠洛河,与沙苑相接,是三门峡水库移民返迁安置村。
长期以来,生活在黄河滩的人们,随着黄河水位的上涨、滩地的变迁,要么就近安家,要么远走他乡。
严通村支部书记 王海军:我们村就是“9省18县”,是个纯移民村,就是山东、河南、安徽等等9个省的人,再一个外号就是‘水咸路粘(ran)人难缠’,这是我村以前的定位。
严通村支部书记 王海军。
67岁的严通村村民曾咸印还记得,当年,村民住的是自己搭建的茅草房子,连个院墙都没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曾咸印:吃的水是挖坑坑沉淀的泥,那还排队呢,慢慢慢慢兜起一点水,困难的很,就没有水,水质也不行,我这村里是咸水。原来这路整个都是泥,我村里的土质是胶泥地,一下雨,一踏多深的泥。一下雨,就不得出去了,这都没法住了,条件实实是不行的很。
曾咸印在村里担任保洁员。
前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河水被引到严通村,村里 3000多亩盐碱地变成了沃土,加上光照充足,种出的冬枣皮薄肉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严通村党支部书记 王海军:人均纯收入最低在1万8,这是保守数字。我们离黄河就是七八里路,现在这就是黄河滩,大坝不隔着水都能流到这。你看,不管是种莲菜、种小麦、种苞谷,不管种啥,都是黄河水浇呢。没有黄河水的话,莲菜就种不了。村里面现在是冬枣,冬枣也是黄河水浇呢。没有黄河的话,那这就根本不行,就跟旱地是一样的,黄河造福了黄河滩。
在兴旺的冬枣产业支撑下,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里修了水泥路,村道、广场的卫生有专人维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他们还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和优秀家风传承等活动,把 “好媳妇”“好婆婆”“卫生模范户”等评选活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设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的文明素养逐步提升。严通村因此成为大荔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村民曾咸印除了有一份在村里当保洁员的收入外,老两口种植的9亩冬枣,每年都能给他们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如今,他住上了宽敞气派的楼板房,用上了干净的卫生间。这几年,老曾还喜欢上了养花养鸟,五六十盆花卉摆在庭院里,两只鹦鹉羞答答的躲在笼子里。
老曾说,这日子,能过,“这屋里你把它拾掇好点,一进屋里房子觉得干净,就舒坦的很,你一进房子,这脏的那脏的,一看,对人就没有好感,都没有心情。屋里养着花,觉得屋里屋里环境好一点,一进房子有花,到啥时候,开啥花,对人的心情有好感,闲的没事,养上花养个鸟,可不是跟神仙日子一样。”
曾咸印的家和他养的花。
2017年,沿黄观光路建成通车,严通村依靠三面环水的“金三角”地带,利用地域优势,将发展定位为“沿黄旅游服务,农业体验观光”。地处黄河滩的严通村,如今,已成为产业兴旺的“金银滩”,村民安居的幸福地。
“国家富强是我梦,和谐幸福、幸福路,民主惠民绘蓝图,共奏祖国新篇章。。。。。”
大棚里的冬枣。
包装冬枣。
挑选冬枣。
村里崭新的文化广场。
每家门口都有一个垃圾桶。
严通村街道种植的花。
严通村的荣誉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