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创一个产业 带一方乡亲

河北涞水县初农源家庭农场和村民建起利益联结机制

2020-11-16 09:31:45   

创一个产业 带一方乡亲

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枝在农场收割谷子。 徐健红 摄

“今年收谷子你们可是出了大力气,现在谷子都打下来了,大家都来尝尝口感怎么样。”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明义镇东明义村村委会会议室,孙建霞将今年新收的小米赠送给村里21户贫困户,让他们一起共享劳动果实。

“看着村里大片的土地闲置,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就想着利用起来开办一个农场,这样也能带动身边的村民一起增收致富。”谈起建立家庭农场的初衷,孙建霞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3岁的孙建霞是东明义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当“家庭农场”的概念进入视野时,她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当时面临资金不足、管理经验欠缺等困难,但是孙建霞没有放弃,四处筹备资金,向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请教并自学农场管理技术。通过不断努力,初农源家庭农场终于在2019年10月正式成立。

如今家庭农场已经从村民手里流转荒地、闲置土地120多亩,主要种有玉米、花生、红薯、谷物及白菜、萝卜等。

“今年农场主推产品就是富硒小米和黄金小米,这两种产品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刘安今年68岁,是农场雇佣的长期工人,也是这个农场的技术顾问。两种小米从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再到收获,他全程参与。“农场今年种的两种小米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抗干旱的特性,就是为了让人们吃上放心的粮食。”

“两个品种的小米农场今年一共种了30多亩,产量近7000斤,都是纯手工收割,这样不仅能将颗粒不饱满与品质不好的谷穗筛选出去,而且边收割边销售的模式,还可以保证人们购买到的小米足够新鲜。”孙建霞说,通过微信、电商等多种方式销售小米,预计可以实现利润近4万元。

创一个产业、带一方乡亲,这是孙建霞创办家庭农场的初衷。农场在土地流转及用工上向贫困户倾斜,通过“家庭农场+贫困户”这种扶贫模式,让农场与贫困户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多元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

“今年把家里两亩多责任田流转给了初农源家庭家场,除了土地流转收入的2000元,农忙时节我在农场打工还可以挣2000多元。”李枝是东明义村的贫困户,家里老人和丈夫常年卧病在床,孩子上学,全家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如今在农场干活,不仅能照顾家人,收入还不操心,这让她很满足。

“农场里像李枝这样的临时工人有20多人,还有4个长期工人,农场每年用工费用支出近10万元。自从这个模式建立以来,解决了我们村里好多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东明义村党支部书记任保明表示。

家庭农场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孙建霞已经描绘好了未来的发展蓝图,“我们将继续扩大家庭农场种植规模,吸收更多贫困户还有闲散劳动力来我们这里工作。同时,扩宽销路,让消费者吃上更多健康食品。”

发展现代农业,走科学致富之路,做小康路上的新农民,这是孙建霞的梦想,也是她脚踏实地努力的方向。在涞水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已成为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识,众多像孙建霞一样的高素质农民正迈开大步朝前走。 记者 郝凌峰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