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09:29:48
“产业扶贫才是真正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路径。”这是陕西省人大代表王武经常说的一句话。十年间,他扎根渭北高原开荒,带领当地群众发展柿子产业,努力打造柿子全产业链,让百姓群众依靠火红的柿子过上红火的日子。
走进永寿县云集生态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工人们正在分拣刚刚采摘下来的柿子,这些柿子经过生产线上一道道工序,分别被做成柿子酒、柿子醋,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53岁的吕选红靠着这些柿子在2017年脱了贫。以前,五口之家的生活压力大到吕选红喘不过气。家里三个孩子,两个都在上学,地里的柿子和庄稼也卖不上价钱,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
变化发生在四年前,吕选红在家门口建好的生态园上起了班。妻子也经常到生态园里的柿子园帮忙套袋装箱,打工挣钱。自己家里的几十颗柿子树也有了稳定的买主,家庭收入大大提升。
现在,夫妻俩一年可以挣五六万块钱。这份收入让他顺利实现了脱贫。老吕说,这一切都源于省人大代表王武和他投资建设的云集生态园。
在永寿县,当地群众有栽种柿子树的习惯,几乎家家门前屋后都有。漫山遍野的柿子让王武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他决心把小柿子做成大产业。
2011年,王武来到永寿县甘井镇,在1300亩的荒山荒坡上种下了100多万棵柿子树。
王武:“作为一个企业,肯定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来到这儿以后,我们还是觉得要跟当地政府村民共同发展。”
甘井镇位于永寿县城西北部,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不便,沟壑纵横,贫瘠缺水。但就在这里,王武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
王武:“看到秋天红红的柿子,也查了一些资料,看到韩国日本有柿子酒,所以我们找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发。鼓励群众栽种新品种,与群众提前签订收购合同。”
2015年,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和“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王武和他的团队积极改善柿子树品种,发展柿子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生产出20多种不同口味的柿子酒。曾经烂在树上没人要的柿子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王武:“产业链实际上是两端,一个是柿子的育种育苗和种植,再就是柿子的深加工和销售。要发挥我们企业的优势,通过电商,把大伙儿种的柿子、柿子酒销售出去。下一步我们要把园区继续打造好,带动周边的农家乐发展。”
如今,每到柿子收购季,彬州、乾县、长武、富平等地不少外县群众都把柿子交售到云集生态园。
目前,云集生态园已经拥有柿子酒100吨、柿子醋500吨、柿子菌肥1000吨以及永寿甘井荞麦醋深加工1000吨、菜籽油精榨10万斤生产能力的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每年安排就业岗位200多个。通过各类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业务,使农业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柿农收入稳步增加。
吕选红在生态园工作
柿子酒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
柿子酒
陕西省人大代表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