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09:25:05
在定西,草牧业已成为继马铃薯产业之后又一主导产业。以安定区为例,这里的贫困群众人均草产业增收800元以上,贫困户增收近1/3来自于草牧业。如今,定西市把“小草”做成了“大产业”,不仅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提升了“中国西部草都”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生态草”变身“经济草”
2000年至201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当地政府探索实施“林草间作”技术,在有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现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被老百姓大面积种植,从此“生态草”为定西发展草产业埋下了显性的伏笔。
2016年,定西立足实际,提出建设“中国西部草都”的战略构思,按照“做实草业、草畜联动、两畜并举、加工突破、争创品牌”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以草兴牧、农林牧结合的治穷致富之路。
“猫尾草饲用价值较高,养殖地需求量大,一吨2800元,市场行情好,深受岷县闾井镇、锁龙乡、麻浦乡等周边农户欢迎。”岷县方正草业开发有限公司员工李建强说,“就算农户种植燕麦草,每亩地纯收入可达到800至1200元,几乎是同等条件土地下种植小麦纯收入的2倍。”
昔日不值一提的燕麦草、猫尾草、苜蓿,如今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银丝条”。今年,定西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350万亩,年产鲜草总量1000万吨,预计总产值可达19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草牧业纯收入可达2800元左右,“生态草”变身“经济草”,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培育龙头 带活“草产业”为全力打造提升“中国西部草都”品牌,在加速发展草牧业期间,定西市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产业体系的核心,培育成熟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加工能力强、产品适销对路”的草品加工企业。
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是定西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他们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民祥模式”,每年通过合作社为饲草种植需求农户投放饲草种子200多吨,待到收草季节再以“农户找合作社、合作社找龙头企业”的方式收购牧草。在扣除种子费用后,结清钱款。
“公司用此方式既解决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没有资金购买种子的困难,又稳定了加工原料基地规模,还以牧草收购差价的方式让合作社获利受益。”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诏说。同时,该公司建立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和牧草加工实训基地,专门进行牧草种子选择、种植、收割、加工、贮存等方面的培训,目前已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
“民祥模式”已成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业开发的典型代表。
如今,定西已培育草产品加工配送一体化企业40多家,全市年加工鲜草能力达220万吨以上,带动当地草产业呈现出千家万户种草、经济生态效益双赢的“活产业”发展局面。
“种+养+销” 循环发展助推“草经济” 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对草的认识始终是“种草就是为了养畜”,走着“种草→养畜→卖钱”的单一路子。近年来,定西结合养殖业快速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牢牢抓住优质牧草供给这一核心,坚持“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并举、循环发展”的思路,着力推进草畜一体化发展,草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草畜一体化发展之路上,安定区香泉镇的定西隆兴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5年开始,公司紧盯现代草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草畜并进、循环发展’,不断扩大以良种牛为主的草食畜养殖规模,加快建设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定西隆兴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田虎自豪地说。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通过免费发放草籽、良种配送、投母还羔(犊)、保价收购等多种方式推进草畜一体化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8家合作社,带动1500多户贫困户增收。
据介绍,近年来定西坚持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作为核心,把产业发展体系化建设作为关键,不断推动农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农业生产逐步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迈进,形成了能够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定西模式”。
从曾经农户的零星种植到现在连片规模种植,从昔日牛羊过冬添补饲草料到如今成牛羊主食的“营养包”。“草业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定西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高质量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绘就了产业脱贫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蓝图。”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