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老乡带老乡 乡村变模样

2020-11-27 09:01:53    尚桂华

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一栋栋日光大棚、一间间整齐的房屋,扶余市蔡家沟镇小十八号村谱写出最美的小康之歌、幸福之歌。

说起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都说党支部书记赵伟光功不可没。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赵伟光以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和过硬的素质让家乡变了模样,成为一名踏踏实实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48岁的赵伟光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小时候,他见到乡亲们缺吃少穿,家乡贫穷落后,创业致富的梦想就在他的心里就播下了种子。

“当兵是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1992年,赵伟光高中毕业选择了参军入伍,部队的锤炼,磨砺了他的意志,提升了他的思想觉悟和个人能力,强化了他的集体荣誉感,让他学到很多知识。

1996年退伍后,凭借着军人独有的坚毅、睿智、果敢,从搞建筑到成立农资公司,赵伟光走的每一步都想方设法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头脑灵活的他依靠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几年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然而经济上的富足并没有满足赵伟光精神生活上的缺憾,他的心里装着乡愁。

10年前,带着对家乡的思念,离乡多年的赵伟光回到日思夜想的小十八号村。这次回乡,让他心里产生很多感触。

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两旁堆满了柴草和粪土,又脏又臭,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环境问题突出……赵伟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开始萌芽,那就是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

2010年6月,小十八号村换届选举,赵伟光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重担。

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后,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最棘手的便是村民致富无门路、种地不赚钱。如今回忆起来,赵伟光仍然感慨,那是他所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要致富,先修路。有着多年经商经验的赵伟光深深懂得,要想带领村民致富,首先要让闭塞的小村庄敞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

赵伟光一次又一次自费外出学习、考察,想办法、找门路、苦钻研。

尽管一路荆棘与坎坷,赵伟光始终怀揣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梦想,围绕本村实际,大力发展绿色棚菜经济,帮助农民解决扣棚串地、打井上电、产品销售等实际问题。在突破思想转变与种植技术等难题之后,赵伟光终于松了口气,小十八号村的菜品优良,而且产量逐年递增,种植棚菜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棚菜经济开启农民致富路。赵伟光不再满足小打小闹、小富即安,而是着眼全村百姓收益,让更多人过上幸福富裕生活。随着全村大棚一栋栋建起来,新的问题和困难也随之而来。他认识到,现代的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新型职业农民,不应该满足于一亩三分地,不能局限于种点玉米和蔬菜,要掌握更高端的科学技术和更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用工业化的思维推动农业发展。

为解决产、供、销等链条上出现的问题,赵伟光积极带动村“两委”班子筹集资金400余万元,在棚区内修建水泥路2.5公里、砖路4公里,安装变压器4台,架设高压线1000延长米、低压线路3200延长米,打机电井45眼,建蔬菜分选场3处。

2012年,赵伟光带领农户成立蔡家沟镇小十八号村吉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积极谋划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做好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和商标注册等工作,培植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保证上市蔬菜的质量;积极向上争取政府扶持,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搞好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技术培训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地建设。

截至目前,该村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285栋,年产蔬菜15000吨,总收入300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7500元增至31000元。小十八号村产出的蔬菜远销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目前,全村70%的农户入社,社员周贤海就是受益人之一。

“自从开始种植大棚,我家新盖了大瓦房,买了小汽车,还在城里给儿子买了楼,日子一年一个样,这些变化都得感谢赵书记。”周贤海说,“今天的好日子,以前想都没有想过。”

农民的腰包鼓了,合作社走上正轨,赵伟光又开始着手改善人居环境。随着近些年大棚种植面积和种植数量大幅度上升,种植的番茄和茄子所产生的秸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村里筹集资金400万元,依托吉林省质检院技术,利用棚菜尾秧加工有机肥,既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又改善了环境,保护了生态,收到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起,赵伟光就带领村民不断搞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十八号村华丽蜕变,一条条平整宽敞的水泥路蜿蜒入村,承载着小村发展的足迹;一栋栋半透明的日光温室大棚,孕育着村民致富的梦想;一间间小康民居整齐划一,见证了村屯环境整治的成效,这一切共同见证了一个平凡的村党支部书记到一个省级劳动模范的心路历程。

回想起自己与小十八号村村民共同奋斗的10个年头,有泪水、有汗水、有辛酸、有喜悦,赵伟光从没想过回报,他只是在为实现梦想不断努力。省级劳动模范的殊荣对于赵伟光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带着“劳模精神”,赵伟光又将踏上新征程。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