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09:22:39
初冬时节,走进陇县东南镇闫家庵村,初冬的白雪覆盖在聂书田家新建的羊舍上,羊儿欢蹦乱跳,薄雪覆盖下的山水间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聂书田在放羊)
“今年我养奶山羊70只,通过销售鲜奶和成羊,收入可达6万多元。明年我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养羊100只,收入突破10万元!”老聂一边给羊儿添草,一边欣喜地说。
过去,聂书田一家靠种植玉米、小麦生活,一家5口人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成了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陇县推出“菜单式”扶贫模式,采取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乡镇部门“上菜”的策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到户,帮扶政策精准到人。闫家庵村山大沟深牧草丰富,在驻村帮扶干部指导下聂书田“点菜”养羊,并通过金融扶持贷款3万元买了30只羊羔当起了“羊倌”。
“我的羊在山坡上放养,吃得是天然牧草、喝得是矿泉水,肉质鲜嫩,抗病能力强。因此销量特别好,县上和周边客商经常上门买羊。”2017年,聂书田靠养羊收入1万多元,家里困难得到了缓解。
尝到甜头的老聂,有了扩大规模的想法,村第一书记桑哲协助他争取奶山羊“分户扩群”项目资金改造羊舍100平方米,引进优质莎能奶山羊种羊2只,老聂这个“羊倌”越做越大,目前奶山羊已发展到70多只,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人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才是正道。”聂书田说。在老聂带动下,闫家庵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养殖奶山羊行列,不少人发起了“羊财”。近3年来,他先后帮助本村和邻村的养殖户12户发展奶山羊养殖产业,覆盖贫困户5户、贫困人口23人,建设奶山羊养殖场2座,存栏2000多只,2019年23名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
在陇县,像老聂一样通过念“羊”经,发“羊”财的不止闫家庵一个村。天成镇张家山村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陇玉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养羊1200余只,每年收入120多万,有效带动全村225户585人实现了增收致富。
“我在合作社负责喂羊、打扫卫生,不但能在家门口就业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有2100元收入,一年下来能增收2万多元呢!我要继续努力,向小康生活不断奋斗!”张家山村贫困户余红林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个“车头”就是植根陇县的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和氏乳业集团,走进和氏乳业高寒川牧业公司挤奶车间,有102个挤奶位的亚洲最大的转盘式挤奶器徐徐转动,4000只羊轮番上阵接受自动挤奶。高标准、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应用,让这里的羊奶实现了从鲜奶到奶粉“2小时”神奇之旅,2016年和氏乳业集团被评为“世界羊奶样板工厂”。“我们公司拥有7条年产上万吨的羊、牛奶粉干湿法复合工艺生产线,年产羊奶粉9万吨,产值达12.8亿元。”陕西和氏乳业集团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技术总监刘誉说。
(有102个挤奶位的亚洲最大的转盘式挤奶器)
现如今,和氏乳业集团依托新建的高寒川万只奶山羊智慧观光牧场发展起了工业旅游,让游客了解奶山羊知识,参观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化挤奶设备,了解“全程冷链运输、两小时加工成粉”的神奇,今年5月该公司被评为“宝鸡市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陇县不断拓宽发展链,壮大产业链,把奶山羊养殖“小事业”做成了兴陇富民的“大产业”,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规模羊场和集中养殖区159家,奶山羊存栏45.2万只,形成了以羊乳企业为龙头,以牧草种植、奶山羊养殖、羊乳生产、工业旅游为支撑的全产业链布局,全县奶山羊全产业链各类经营主体335家,从业人员1.5万人,全产业链产值达46.5亿元,4861户贫困群众依托奶山羊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2019年,陇县顺利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2020年陇县被评为“国家级奶山羊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将为全国奶山羊养殖产业提供“陇县样板”和“陇县标准”。
赶着羊群走在洒满幸福的阳光大道上,27万陇州儿女致富奔小康的脚步更加自信而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