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特色小作坊 拓宽农民来钱道

2020-12-08 09:42:09    梁 闯 袁达 赵猛佳 张欣禹

眼下正是传统的冬闲时节,与以往不同,如今长春农民“猫冬”的习惯正悄然发生改变。

4日一早,农安县西王家村村民曾宪志匆匆吃了早饭,来到合作联社的作坊大院,换上工作服,操作起碾米设备。“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冬闲时在作坊里务工,每月领工资,年底领分红,一年算下来收入六七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劲儿。”曾宪志笑着说。

小作坊的生产方式由来已久,经过提升改造,昔日小作坊如今大变样,改造软硬件、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一大批特色小作坊脱颖而出,也让农民从“冬闲”变“冬忙”。

小院落里的流水生产线

走进农安县西王家村顺民心农牧专业合作联社的作坊大院,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味道。米坊、油坊、面粉坊、烧酒坊、鸡蛋坊……一间间风格统一的小作坊干净整洁,工作人员配料、筛选、包装,一件件包装精美的农产品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今年,西王家村打破传统经营模式,依托合作联社将全村的小作坊集中到一起,进行升级改造,每间小作坊都有一套独立的生产线,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绿色标准全覆盖、全链条,达到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形成了加工产业的小集群。

鸭田稻碾米、小冰麦磨面、非转基因黄豆榨油……小作坊所用的原料全部出自本村。盘算起村里的作坊经济,西王家村党总支书记王在新如数家珍,“大院里的7间小作坊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30余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该村还积极培育绿色品牌,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加工可视化、产品可溯源,并先后注册“松万粮”等多个农特产品商标,通过线下直销、网络推广拓宽销路。

手工制作千姿百态

选纸、印染、晾晒、轧型、裁绳、做穗……在九台区九郊街道的蔡氏纸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室里,前来务工的农民利用手中的镊子熟练地制作五彩纸葫芦。

为什么这么早就开始制作端午节的装饰品?“纸葫芦制作需要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费时,大概需要近一年的时间筹备。”合作社负责人蔡兰亭是“蔡氏纸葫芦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他带领村民利用农闲做手工,每年生产200多万个纸葫芦,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小豆包蒸出了火红的日子

榆树市培英街道东家村村民马二丫将目光盯在了东北传统食品黏豆包上,为当地农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益。

走进农家院里的小作坊,新出锅的黏豆包还冒着热气,整齐地排列在蒸屉上,十余名妇女忙着拌豆馅、包豆包、蒸豆包……“我家做黏豆包已有10年了,起初就是小打小闹,后来渐成规模,主要批发到长春、公主岭、大连等地。”马二丫一边往盆里捡豆包一边说。马二丫从豆包的原材料把关,全程保证无公害,确保豆包的味道原生态。

小豆包做出“大名堂”,自从建起小作坊,不少村民趁着农闲来这里打工。他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也更加红火。

“广生五坊”让村集体翻了身

在双阳区齐家镇广生村,村部大院显得有点“拥挤”:豆腐坊、油坊、酒坊、杂粮坊和煎饼坊齐聚院内。寒冬里热气蒸腾,豆香、油香、米香混合成了一道冬日农家致富的新气象。

作为双阳区曾经的12个省级重点贫困村之一,广生村近年来在包保部门的扶持下,以冠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扶贫载体,相继建成“广生五坊”,专注于农产品深加工。目前,“广生五坊”年生产豆腐100吨、豆油60吨、白酒60吨、杂粮300吨、煎饼20吨。由于采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绿色健康,产品订单越来越多,直接让村集体经济受益,实现年收入60万元。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