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互联网的机会 在家乡的农田里寻找

2020-12-09 10:51:27   

互联网的机会 在家乡的农田里寻找

贵州省三穗县贫困户潘年波(左)、杨妍秀展示当地特色“三穗鸭”。 安舜 摄

长期以来,“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是不少人看待择业问题时的“刻板印象”。以甘肃省为例,2019年发布的《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在45岁以上。那些徘徊在农业门槛前的年轻人,往往被收入低、发展空间小、资本投入大、风险高这样的难题吓退,转而投身看起来机会更多、更具时代感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零售等热门行业。

“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在今年的农民丰收节上,袁隆平院士对当代青年人的寄语,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诉求的一个缩影。随着农产品电商、互联网买菜、智慧农业等新模式的出现,农业开始探索通往舞台中央的路径,一些年轻人搭上“互联网快车”,赶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口,他们化身“新农商、社区团长、仓储站长”等出现在公众视野,让“袁隆平之问”有了新的答案。

一颗牛油果的启示

从2011年开始,一些营养学家开始推荐一款来自墨西哥的水果,指出其低胆固醇、低脂肪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的特性。但国内消费者起初对这个没什么味道、软绵绵、绿油油的水果并没有好感。然而,互联网的传播彻底改变了牛油果国内市场的命运。2011年,牛油果在中国的进口量只有3.18万公斤,而到了2016年,这个数值达到了1500万公斤。借助以电商平台为主渠道的销售模式以及现代化的物流手段,牛油果逐渐成长为“网红水果”,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抵达全国市场,社交媒体、网络红人广泛参与的网络化传播更是让其“声名远扬”。

与此类似的是2020年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农产品上行渠道受阻,各大电商平台纷纷组团为农民带货,比如山东“网红”朱一旦,在家门口一晚上就卖出了30万枚鸡蛋。类似的例子在今年不胜枚举。无论是打造“网红水果”,还是开拓滞销农货的上行渠道,新的传播方式赢得了人们对这些产品价值的认同,这其中涌现出的社交媒体、网络红人、电商平台,逐渐成了农业领域内的新面孔,重塑了供需双方对市场的认知,同时又提升了效率、扩大了规模;通过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思维方式,把自身的“变革势能”赋予田间地头的蔬菜瓜果。这些新业态体现出互联网深耕农业的势头正旺,也开启了当代年轻人的“下乡”之旅。

从都市白领到新农商

四川凉山会理县,24岁的何爽原是东方航空的一名空姐。2017年辞职回到家乡,开了网店,通过社交拼团的方式销售本地石榴。每年8月到10月的石榴销售旺季,何爽的店铺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左右。

在打开电商缺口之后,何爽通过卖石榴,每年可以带动当地就业人数超过数百人,包括电商运营、水果分拣、包装、运输、仓储等。由于为当地石榴开拓了线上销路,一些农民也在何爽的带领下开始扩大种植规模。目前,仅何爽的店铺每年的销售量就能覆盖当地2.5万亩石榴园,累计带动100多户、400多位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以前当空姐是上级给我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可现在石榴上市的时候,我要考虑怎样为公司的人谋福利,让他们拿到更高收入,寻思着怎样卖更多产品。”何爽表示。

何爽是2020年借助互联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代表之一。

无独有偶,2017年退役返乡的湖北青年任乐乐,在拼多多上线了自己的网店,售卖家里的鸭蛋系列产品。次年,他开办的“楚大公司”就实现了2.2亿元的销售额,其中90%来自线上。

到了2020年,在楚大公司200多名员工中,不少是返乡大学生和退伍军人,也带动了周边1500多户养鸭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在没有楚大公司的时候,这1500户中已经有不少都准备转行干别的了。”任乐乐说。

根据电商平台拼多多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均一家成熟的新农商店铺可以带动周边新增就业人数近50个,包括运营、客服、美术设计、摄影、物流等等。“很多年轻人原来听说是干农活,会有点儿犹豫;现在发现不仅是做农业,还要做别人没做过的农产品电商,就愿意留在家乡从事互联网产业。”一位农产品网店店主表示。2019年,拼多多平台农(副)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9%;截至2019年底,该平台直接带动像何爽这样的新农人超过8.6万余名,覆盖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

“互联网买菜”为大山留住年轻人

“难啊!”一提起以前在贫困县做农产品销售的经历,袁仁模长叹了一口气。

2019年,在浙江闯荡多年的袁仁模回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的家乡。“三穗鸭”在贵州省内是一块金字招牌,但放到全国电商平台上“试水”,在电商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袁仁模还是感到吃力,“一个是物流,一个是人才”。

距三穗县500公里的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优质的羊肚菌、盐菜、茶叶也有着同样的处境。相比开过网店的袁仁模,当地的知名企业家手机里的APP都不超过10个,对电子商务虽然心向往之,但实在招不到合适的人来开网店。

三穗县、晴隆县都曾是贵州省出名的贫困县,前者2019年摘帽,后者2020年摘帽。人才的不足,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互联网买菜业务”的出现给了袁仁模们一条新出路。在成为“多多买菜”的供应商后,厂家按照消费者订单数量把产品运输到平台仓库,剩下的销售配送交给平台。因为产品本身就是区域特产,消费者认知度高,很快便销售一空。据晴隆县一家农产品企业负责人陈浦介绍,盐菜、羊肚菌上线1天就吸引2000多位消费者下单。

在贵阳工作的刘念是陈浦的首批互联网买菜客户之一。刘念告诉他:“这些特产以前都是回老家才能吃到,或者请家人寄过来;现在每天都能买到,真的很开心。”

“错过了传统电商,赶不上直播带货,终于赶上了互联网买菜。”在陈浦看来,互联网进入农业后,不断出现新的业态,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出山提供了更多发展选项。

“企业效益好了,招人就容易多了。”晴隆县一位农产品店主表示,包括大数据种植、互联网买菜、农产品电商等等新互联网业务的出现,让人觉得,这些互联网的机会不再是悬挂在一二线城市,就在家乡的农田上,大家都有加入互联网产业的机会。

“农业过去太传统了,只有不断出现创新,才能解决人才问题。”陈浦表示,“这正是互联网的价值所在。” 记者 韩啸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