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征兵教授 《行走乡间: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2020-12-15 14:48:16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李梁愿

凝视

日前,《行走乡间: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一书,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立足于陕西农村的调查情况,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征兵多年以来在田间地头的所见所闻,按照"农民""农业""农村""农韵"四个部分汇集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阐发了作者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行走乡间》样书封面

曾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科学课题等3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SCI、CSSCI收录达91篇,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聘专家、陕西杨凌现代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会长的王征兵教授说,他新出的这本书,并不是对政策或者实际问题做学究式的枯燥解释,而是用故事、感悟等将看似纷繁复杂的"三农"问题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情景,结合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像一面透镜一样,帮助读者理解我国农村的现状,深思畅想"三农"的走向。

2019年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王征兵说,当我们在面对诸如乡村参与市场、工业吸纳农民、都市商品进入农村、互联网热潮等等问题时,理念中的乡土中国和都市中国也再不能够完全从空间、社区、阶级和身份的维度上区分开来,城乡一体化已渐成趋势。"三农"问题已经不能孤立地放在农村,"三农"问题和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城镇化不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转变成为城市的过程,还是文化意义上的乡土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过程。有太多的学者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去研究"三农"问题,却忽视了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陕西的农村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代代传承的农耕文明早已深深渗入人们的灵魂,影响着人们的所做行为。到了今天,可以说,传统的农村耕作方式已经到了一个尴尬的时期,随着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城镇一体化的推进,土地流转力度的不断加强,纯粹的农业人口数量将进一步萎缩。而学者的任务,尤其是农业经济领域专家,就是要前瞻性地看到这一趋势,并根据所看到的各种现象,深入思考未来"三农"问题发展的可能走向,为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做好思想储备。

解读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

从这个高度上来看,这本书前三个部分,农民(18篇)、农村(22篇)、农业(22篇),亦即相对于"三农"问题的意义,似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一切从实际问题出发,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和现象加以阐释;第二个层面是依据事实阐发出一系列经济学道理,对国家各项"三农"政策进行解读和引导;第三个层面是以经济、文化等综合性知识为基础,对当代与未来"三农"问题进行一个思考与判断。在正式出版之前,又在上述三个层面的基础上有所增添,即在传统的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之外,专门编纂了第四个部分:农韵。如果说前三个部分是对传统"三农"问题的思考,那么农韵部分的24篇文章,就是对陕西乃至全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希冀与展望。

1998年7月博士毕业照

获得四大部门盖章认可的荣誉证书

全面跟踪、服务该书3年多时间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黄丽涛,对这本书的独特价值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黄丽涛说,3年前在填写这本书的项目申报时,我就提到,作为陕西"三农"问题方面的专家,王征兵教授仅在2016一年就做"三农"方面的讲座180余场,听众2万余人。正是由于长期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农民身边的实际生活,作者才能以通俗的文字解析"三农"中的诸多困惑和问题,用一个个的故事对农村生活进行切片式的分析,勾勒出整个"三农"的全貌,阐发对诸多现象的思考。比如,在许多农民感到农产品很难优质优价时,作者讲"翠草碧叶"大米如何卖到260元一斤?"1216苹果"300元一箱咋样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再比如,在2016年大家不知道干什么能挣钱时,作者写了"当今具有良好前景的十大农业致富项目"的文章;当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但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局面时,作者指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天堂也是地狱"。

在阿里巴巴新型职业农民商学院揭牌仪式上讲话

当前,农民培训、尤其是职业农民培训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重视,培训数量十分巨大,作为一部兼顾理论探讨和现实写照,针对普通受众群体,内容兼具科普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科普著作,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培训教材或辅助读物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另外,因为该书的受众群体以农民为主,所以它又可以作为各级农业决策者、农业从业者和广大农林院校学生的参考性读物,具有比较宽广的读者群,加之整书从封面、封皮的装帧设计到开本到纸张到采用字号的大小,都经过专业人士的反复设计和充分论证,可以说,执之在手,书香扑鼻;翻之则如挚友相伴,围炉茶歇,平和静处,娓娓道来。

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

"行走乡间"的思考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征兵教授新书出版采访侧记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李梁愿

漫步校园

12月10日,冬天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还行,没一点儿风。记者如约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征兵教授的办公室。窗外的雪松与法国梧桐的树枝之间,有小鸟在上面跳来跳去。办公室里面则是温暖如春,一边喝着教授的绿茶,一边听他侃侃而谈。

出过5本书,这是第二本

校内学术讲座

出过5五书,真正自己写的这是第二本。提起出书情况,王征兵教授说,其他都是学生参与,我领衔儿的多,有我思想体现在内,但真正由我单独执笔的,这是第二本。我的第一本书,是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出版的《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是我的博士论文印成的单行册。其核心观点"中国农业应该走精细密集农业",曾经单独在《人民日报》上刊发过。随后我的这一观点,被国内最顶级的管理学杂志《管理世界》刊发。

在中国首届农民节直播中接受采访

博士论文相对枯燥、难懂一些。我一直想写一本老百姓能看懂的经济学书。2013年,在与"大农圈"老总曹昂的一次闲谈中,他建议我以"趣说三农"为题,每周在他们的公众号上发一篇文章,给大众普及一些农业知识。于是我坚持利用3年多时间,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悟,以小杂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积累到180多篇。没想到这样的小文章,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省内外好几家出版社问我愿不愿意出一本书,让更多的人可以系统去看。

教育局颁获得中组部干部发证的荣誉证书

王教授说,最后还是我们学校的出版社找到我,说省上有一个出版基金,可以帮我免费出书。免费不免费倒没什么,关键是学校的编辑亲自编纂,沟通起来十分方便。于是我利用一个暑假,对已有的文章进行加工、筛选,确定将其中86篇文章集结成书。

"三农"问题,在我国上上下下,已经说得太多了,最先我想把书名叫成"趣说四农"。设想这本书在农民、农业、农村三章之外,再加上一章:农韵。最后出版社说"四农"的提法新是新,但可能出来会产生不同的意见,于是命名为现《行走乡间》。王教授说,目前从这本书的印刷来看,编辑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一共选了8页36张彩色照片,几乎囊括了我前半生所有"辉煌"的瞬间,出版社愿意付出资金和人力做好这本书,我没有任何理由不积极配合。

实用性要强  还要有创新

深入浅出的讲述问题

经济学在国外,80%属于应用,20%属于理论性研究。我们国内的绝大部分经济学研究,既非理论,亦非应用,看似深奥,实则比较难懂。王征兵教授认为,经济学研究作为理论研究,必须要有创新,发现新的经济规律;如果作为应用研究,必须对现实要有指导价值,能被政府农管干部、农民企业家和农民所应用。比如以前我们在各种经济学读本甚至在政策文件中,总是大而化之的提出要做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到底怎么做?又有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案。王教授说,在这本书中,我列出了十大营销方法,几十个案例,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和研究,我认为,农民养猪应该在300-500头,养羊150-200只;种植20-30亩,也很好的解答了农民适度规模到底是多大规模的困惑。

另外,为了解决偏远地区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的问题,我在国内首先提出通过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留人的方法。然而到底将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提高到多少合适呢?王征兵教授最后说,经过认真测算,我提出村干部工资应该是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倍。这一观点,最早出现在宝鸡市人民政府2008年第17号文件上。后来陕西省全省、全国开始采用这一标准。目前关中地区村干部的月薪,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与十年前相比,增加了8-9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书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农业经济学从来就不是什么束之高阁的玄学,而是下里巴人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能够直接参与身边社会改造并促进社会进步的显学。王教授接着说,经济学看似深奥,能做到深入浅出,就能被老百姓接受。比如在学术方面,我提出的"精细密集农业""不在意资金""十二人性""绝对收入原理"等新理论,大家普遍都能接受。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我为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2009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期刊顾问,这充分说明学术界对我研究和贡献的认可。

谈到最后,回想自己这大半生走过的学术之路,王征兵教授感慨地说,从2009年开始,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从我们杨凌这个西北小镇,这一片神奇而又可爱的土地之上,一点一点迈出的步伐,真不容易啊!

"签名送书啊,随意而为之"

向示杨凌示范区领导签赠新书

提起12月10日上午,在强农APP总部录制农业经济学讲座现场,向杨凌示范区新上任领导赠书的事儿,王教授说,签名送书啊,提前没有任何准备,都是随意而为之的。9号下午刚拿到几本样书,就顺手在包里放了两本。书生么,出了书就愿意向周围的朋友们发一发,让大家都看一看,黄书记我过去就认识,于是在做节目间隙赠书给他,希望我的一些研究观点对我们杨凌有借鉴作用。

中国青年创业导师聘书

赠书的过程中,我顺口提到强农APP,我跟他说,杨凌应该弯道超车,以我国当前知名度最高的今日头条为榜样,集中力量培育一个农业领域的今日头条。我们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这么多教授和学生,如果能调动农科城及其周边县域乃至外省老百姓的积极性,短时间以内,甚至可以把强农APP做成全国第一、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农业方面的今日头条。

提到对杨凌的一些研究,我说,3年前西安交通大学给我一个的课题,专门研究农业自贸区的发展过程,已经结题。另外在农村集体经济方面,我写了18篇文章,实质上是写了18个村的案例,已经提交示范区政策研究室和农业农村发展局。听了这些汇报,黄书记很热心,说西安交通大学能资助你研究咱们杨凌的自贸区,咱们示范区也可以专门资助你整个杨凌区域的发展做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王教授和他的学生在一起

采访后记: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领导交流,人们更愿意放低姿态,侃侃而谈,这体现了领导的风度;古人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与近在咫尺的"大儒"交流,记者的感受,更是温润喜悦,如坐春风。以至于采访结束走出校园,脚步轻松如返回青春。犹记得在采访间隙,一个长途电话过来,江西一位女士邀请王教授前去讲课。王征兵教授说,我有三个课题需要结题,再说年终了,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总结、收尾,就不去了。听他婉拒女士的语气,就像欠了人家什么一样。儒雅之人,拒绝人也是这么客气、低调。记者不禁在心里感慨,一位"行走乡间"的思考者、农业经济专业的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这学识、这风度,值得我们这些杨凌后学,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