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08:51:07
作为山区农业大市的福建三明,以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智聚力推动“产业优”,强力打造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串串数字印证着三明农业产业的强村富民之路: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69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预计53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6949元增加至2020年的预计19776元,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
文旅康养产业崭露头角
“泰宁优势归纳起来还是不少,这里既是历史名城,还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占有的分量越来越重,带动了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多年来,三明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守拙归园田,耕读向李家。走进位于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的“耕读李家”,仿古的李家客栈、青翠的李家菜地、古朴的创客坊、美丽动人的丹霞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来自江西的游客老刘兴奋地说:“这儿山清水秀空气好,饮食健康,非常适合养老。”
“耕读李家”是泰宁县重点打造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2019年7月被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现在过的幸福日子,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际溪村村民刘秀红感叹,“村里的网红民宿、研学基地和咖啡屋,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纳凉避暑。”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2019年,泰宁县共接待游客6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21%、31%,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40%。
泰宁文旅康养产业欣欣向荣,只是三明市持续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的一个缩影。作为在全国首个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的城市,三明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深化文化和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红色教育、生态旅游、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22个森林康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3亿元。
小吃业推动了城乡巨变
“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据了解,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沙县小吃已发展成为遍布全球,国内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超500亿元的特色大产业。
为强化政策扶持,沙县制定了《促进沙县小吃业发展的意见》等40多份文件,通过给予资金信贷等政策扶持,引导群众创业。为强化技术培训,编印《沙县小吃技术工艺配方》等技术研究和培训教材8套,成立小吃培训中心,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20期,培训学员2.3万人次。
沙县小吃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城乡巨变。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步由农村向中心集镇及城区集聚,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3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2%。建成一个机场、一条水运枢纽、三条高铁、三条高速公路,成为福建省3个交通枢纽之一。
践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沙县不断延伸小吃产业链条。最初的餐饮业,已延伸到农业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6万亩中药材、香料等小吃配料种养基地,带动两万农户从事种养业。入驻沙县小吃产业园的小吃中央厨房等7家产业链关联企业,年可实现产值3.1亿元。
不断延伸的小吃产业链带动了百姓脱贫致富,全县有6万多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辐射带动三明其他县(市)及全国30万人就业创业。沙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19年的20528元。
农业产业强村富民
“农业产业化是今后农村的一个发展方向。产业化是奔小康的基础和措施,也是它的内涵,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好山好水好生态,20多年来,三明市不断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兴业强村富民的小康之路。
“领导的关心,让我们对种茶、产茶充满信心。”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原村委会主任张玉谊,始终没有动摇过发展茶产业的初衷。多年来,元沙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抓标准化管理、抓品牌化创建、抓多元化发展,推动茶产业兴起。
2016年以来,元沙村按照“讲好一个故事、提升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思路,带动了周边1000多户农民致富奔小康,茶叶产品远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群众,2019年,三明全市茶园面积32万亩,产量4.6万吨,茶叶产值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3亿元。
不仅是大田县,作为农业大市的三明市,每一个县(市)都培育出了优质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地理位置最为偏远的建宁县,一颗梨,精心培育,卖向全国各地;一株莲,经过加工,变成100多种产品;一粒种子,不断成长,长成了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县。“富民三子”产业成了大山里喜人佳话。
如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在三明业已形成。宁化河龙贡米、尤溪金柑和茶籽油、大田高山茶、泰宁有机鱼、永安莴苣、明溪淮山、清流豆腐皮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记者 蔡茂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