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6:42:00
当铺院
文水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地方,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它体现着文水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这些村落一般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事实上,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庚子疫情趋缓,我带上相机走进了文水乡村,半年时间,走遍全县所有乡镇的64个村庄,写了64篇乡村故事约40余万字,拍摄了千余张古迹照片。记录乡村故事得到乡村的支持,组织采访对象,收集家谱村史、老照片,这期间,采访座谈老年讲述者536人,这些故事已汇集成《乡村记忆》出版。其实,这些故事应该说是那些讲述者们写出来的。
走进文水传统村落的历史,洞悉人世间沧桑的岁月,随着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庙圣地,在重重院落中惊叹巧夺天工、荟萃古今的建筑;在曲曲回廊里,凝眸那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的壁画;在肃穆静寂时,聆听那清吟梵唱,感悟深邃的微妙禅机……
文水古庙宇众多,几乎所有村庄都有几座庙宇,有的甚至有几十座。文水曾经有许多大庙,开栅那座令林徽因流连忘返的圣母庙,“雅有古风,玲珑古制,如展看画里楼阁”。马村极宏敞的洪福寺 “藏经十余柜,僧百余”。北贤“七村八社”联合修建的临汾庙,南街别具一格的赵简子庙,具有神奇色彩的桑村麻衣仙姑庙,西社宏大的梵王宫,上贤太子修行的梵安寺,以及许多含义独特的庙宇,平陶的指蓝庙,堡子的二卜楞庙,小南峪的南凹寺……都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这些场所教化众生,让人净化心灵,祈福安详,感悟人生。
那气势恢宏,豪放粗犷的寺楼:或是县城中心,或是文水四大镇之一的孝义镇,或是八小镇之一的石永镇……精雕细琢的楼阁,淡雅而富有诗意。至于那七十二个对对村,牵起了文水乡村情融于水的自然联系。
文水是晋商的重要窗口,它和相邻的平遥、祁县以及太谷、榆次等晋中平原构成了晋商文化的主体。文水商人有独揽北京城干鲜果行的佳话,明清期间,北京一百多家干鲜果店铺,几乎全是由文水人经营。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当时北京城还组织了一个干鲜果行同业公会,著名执事人就有大象村的陈忠甫、岳村的刘俊卿、李玉珍,孝义镇的柳子润等。文水晋商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形成了“上京城”“走西口”“闯关东”“跑西路”“赶东口”几个体系,并较早地开办了钱庄和票号。
晋商文化离不开大院文化,成功的晋商人士几乎都体现在其故土的大院建筑上。所以,晋商留下了许许多多宅院,这些宅院也凝聚了文水人太多的乡愁,默默展示着家族的历史和辉煌,记载着家族厚重的文化。由此,其文化基因保存完好,“活化”性保护、复兴、传承有序,成为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古宅。北辛店村的二十多座贺家古宅,北街的李家大院,石侯的芦家楼儿院,西旧村的温家宅院,陷家沟陷家金山府……一座座古宅院,像一幅幅陈年水墨,让辛勤的文水人描绘在绝好的宣纸上。千百年之后,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的物象,依旧纯香。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古村落蕴含的缠绵美质和古老情怀,隐藏于青山绿水之间,潜居在原野丽川之中。
文水古宅院具有晋中平川大院特色,垛口高墙,插飞锦瓦,猫头滴水,雕甍绣槛,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敦厚的砖雕垂花门,门板上密密麻麻的蘑菇钉,木雕菱花纹木窗,照壁和门楼上木雕、石雕、砖雕的各种花草、人兽、典故传说的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炉火纯青,既奢华却不庸俗,古典中透漏张扬,雅致却不失高贵,檐梁壁沿,石柱窗棂,或祥云凤鸟,或树草花叶,那些灰青砖块上的精致图案,或如自然风物,或似神迹图腾,显示着工匠的精湛技艺。
那些祠堂和牌坊遗迹和一部部的氏族家谱,都深深地打上了氏族时代里彰显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家族的祭祀活动和族规家训,传承着“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北辛店贺家祠堂、北街郭家祠堂、西城王家祠堂,南张赵家祠堂,上段郝家祠堂……历代名人辈出,奉行的都是行善积德,忠厚传家。
商旅辐辏的古镇,幽深曲折的老街,凝聚了游子的乡愁和故乡的记忆。开栅是文水最大的村庄,现在有常住人口13000多人。那村头的小河,河上的石桥,掩映在翠色中的古宅……难怪梁思成、林徽因对开栅那么感兴趣:“开栅镇并不在公路上,由大路东转沿着山势,微微向下曲折,因为有溪流,有大树,庙宇村巷全都隐藏,不易即见。”
乡村老巷算不得什么别样的景致,可就因为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常态,往往会让人一次次忽略。可那是一种从容,是一种静谧。古巷仿佛在思索,在诉说。
独自一人走在古巷里,橘黄色的太阳把自己的身影拉长,再拉长,它带着最柔暖的、最熟稔的乡村滋味,在夕阳里融化……
梁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