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黄龙:把搬迁“后半篇”文章写在群众心坎上

2020-12-28 10:53:41   

深冬清晨,东方刚泛起鱼肚白,黄龙县石堡镇吉家河安置小区的杜金山便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工作。清理垃圾、打扫楼道和门面房,虽然苦点累点,但他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今年70岁的杜金山是吉家河村村民,早些年因伤致残被纳入了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他在吉家河片区安置点分到一套新房,并且顺利找到一份保洁员的工作。

和杜金山同住一个小区的仝宪龙曾经也是贫困户,易地搬迁后,他们一家搬离了 “蜗居”的小瓦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仝宪龙干起了中蜂养殖。

“搬进新家后,我在无量蜂谷入股了10箱蜂,今年领到了5000元分红。县里还有产业扶贫政策,我又申请了35箱(蜂箱)产业扶贫款,买了50箱蜂,目前养殖规模达到了110箱,共产出2000斤蜂蜜,全卖出去能获得6万元左右收入。”仝宪龙高兴地说。

杜金山和仝宪龙的脱贫之路,是黄龙县加强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助农脱贫的缩影。为保证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黄龙县在吉家河安置点和水磨湾安置点成立了综合型管理社区,建立起卫生室、图书室、就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配套设施,不断方便、丰富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

“在城东社区吉家河易地扶贫搬迁点,我们创新推出‘123’服务管理模式,通过便民服务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医疗、娱乐、健身等6大类25项服务,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治理’能力,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安居。” 黄龙县石堡镇城东社区主任王丹说。

黄龙县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着重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着力在“强管理、提服务,稳就业、保收入”上下功夫。在前期建设工作中,黄龙县根据需求进行了科学设计和选址,将吉家河、水磨湾两个安置点纳入商业、医疗、教育、文化“500米公共服务圈”,让搬迁群众共享城市优质资源。

“小区建成后,通过统一装修,免收天然气材料费和3年物业费、按时入住奖励等措施,降低搬迁群众成本,提升搬迁积极性,同时,对旧宅基地进行统一拆除复垦,让搬迁群众下决心斩断穷根,为实现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黄龙县移民搬迁办主任陈东明说。

截至目前,黄龙县的两处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建成,结合搬迁群众人口实际,规划建设了5种户型搬迁安置房,实现了“以需定搬”。近期,搬迁户的房产证也将陆续发放。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加强安置点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产业、就业培训帮扶,开展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安置区社区管理,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搬迁群众权益保障,稳步推进拆旧复垦,规范迁出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黄龙县项目服务中心主任潘耀民说。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