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区校融合l 西农大碳基生态学 让土地重获"新生"

2020-12-28 11:25:00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朝阳 实习记者  谷幸

"目前,'植物碳基营养肥'已经推广到了全国,使用效果很显著,就拿猕猴桃来说,农民使用这项成果,平均每亩成本降低至50%左右,很受农民朋友的青睐。"12月24日,记者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存寿时,他还在电话里忙着安排科研成果推广的相关工作。

刘存寿教授向学生讲解使用过碳基营养肥的猕猴桃长势情况

20余年来,刘存寿与科研团队不分昼夜,与"土"为伴,从秦岭腹地到农田设施,从示范试验到三尺讲台……始终致力于土壤健康事业,为农业产业与乡村振兴把脉问诊。

刘存寿说,"碳基营养肥"不仅能够降低农户化肥使用的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还能有效解决无法处理的废弃物和土壤有机质下降的问题。在这条科研路上,他将奉献毕生心血。

潜心钻研24载 "把脉"土壤为"健康"问诊

1981年毕业的刘存寿选择继续深造学习化学,刘存寿说:"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土壤学、植物学、化学,这些都为我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营养枕"

1996年,刘存寿看到一篇名为《从美国现代化学农业问题看世界农业的未来》的学术文章,文章中提出关于过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出现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地板结、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引发刘存寿开始思考——如果全世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类该如何生存?如果中国出现文章中的情况,中国农业该如何发展?

带着问题,刘存寿开始思考和研究解决之道。刘存寿告诉记者,打开他研究之路的"钥匙"是他一直生活的那片秦岭山森林,"有一天我突然联想到,秦岭山那片土地不施肥,植物就能长得茂盛高大,为什么?"

受到启发的刘存寿开始着手进行森林土壤和耕地土壤的对比研究。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试验,刘存寿带领研究团队成功首创出"天然有机物人工快速降解"、"有机全营养肥料加工工艺"以及"有机全营养配方施肥"新技术,将有机质变成营养物质,实现天然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生活污泥、工业制盐废弃物等)和矿产资源4小时内完全降解,转化成新型生态肥料——植物碳基营养复合肥,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配肥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

理论用于实践,"三位一体"赋能土壤新活力

2005年起刘存寿带领团队进行植物碳基营养肥料的生产研究和示范推广。刘存寿说:"植物碳基营养肥肥力足、成本低、产量高,实现了土壤生态恢复、作物高产优质和可再生资源无害化高效利用'三位一体'。在国家大力推动'农业减肥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植物碳基营养肥能够为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工人在车间加工生产水溶性碳基全营养肥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18年,植物碳基营养肥已经在陕西、内蒙古、河北、甘肃等多地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在试点中植物碳基营养肥表现出高产优质、培肥土壤、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等显著优势。

在杨凌,刘存寿教授和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负责人马新世组成的专家团队,将植物碳基营养肥制成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的"小枕头",这种"小枕头"不仅成本比传统化肥低,而且果蔬产量比直接种植在土壤中的要高出许多倍。目前"小枕头"技术已被纳入杨凌"设施农业3+2技术体系"中,也被推广到全国使用。

如今,植物碳基营养复合肥已在多地、多种作物上得到应用——在陕西乾县苹果示范园连续5年施用植物碳基营养复合肥,苹果产量提高42%,化肥用量减少近50%,亩产高达6000公斤;在江苏东台沿海经济开发区展开盐碱地改造试验,试验田1.4亩,尝试种植普通水稻淮稻5号,共收稻谷580公斤;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重度盐碱地施用碳基营养土壤改良剂,让光秃秃的土地长出了向日葵,亩产籽粒163公斤......

据了解,"植物碳基营养机理与天然有机物料高肥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在2016年7月,被以中科院赵玉芬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同年12月,在科技会堂通过了3位院士在内的13位专家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价为"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技术先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采访中,刘存寿说:"'植物碳基营养肥'的问世,是为了让中国更多的土地受益,目前,它的推广应用仍是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实现农业减肥增效、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后期还需将技术与多学科融合,融入生物学、土壤学、植物学等,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碳基生态学,为保障植物健康、人类健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