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10:56:20
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以下简称省工信厅)党组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扎实推动,举全系统之力精准帮扶。目前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省工信厅帮扶村——城固县双井村全貌。
五年来,省工信厅按照“咬定目标、尽锐出战、一鼓作气、决战决胜”要求,强力推进工业产业和苏陕协作扶贫,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变“输血”为“造血”,推动了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扎实开展“两联一包”,巩固包扶村脱贫成果,创新打造了全国首个工信扶贫电商平台,形成了“工信扶贫电商”和“比亚迪基金会”两大模式,让带动脱贫的路子越走越稳健。
精准施策 创新模式 以更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
自2012年以来,省工信厅共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8.32亿元,支持贫困县(区)1752个项目建设,直接或间接带动近11万人脱贫,带动贫困人口增收5亿元。截至2019年,全省56个贫困县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到89个,实现营业收入4594.62亿元,同比增长13.1%,从业人数38.83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92万人,推动扶贫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中药材、富硒食品、陕北小杂粮、羊乳等陕西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5万个、覆盖贫困人口172万人次,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组织全覆盖,带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多元。省工信厅组织全省300余户名优特企业举办陕西省名优新特产品展销会暨消费扶贫月活动,采取集中展销、专场推介、网络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活跃消费氛围、拓展消费市场、擦亮陕西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展销会实现销售额2.27亿元,拉动省内重点企业实现增收逾10亿元。
——扎实推进苏陕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举办“苏陕产业扶贫协作发展对接洽谈会”,签约项目25个,总投资81.68亿元,促成50家毛绒玩具企业在安康落户,32个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在紫阳建成投产,吸纳就业带动脱贫3165人,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914人。
——打造扶贫电商平台,实现“消费+精准扶贫”。建立了全国首个工信扶贫电商平台,做到了线上扶贫产品消费收益直接关联贫困户银行卡,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真正让消费者消费得明明白白、让受益者收益得清清楚楚。今年“双十一”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贫困村里的电商》为题进行了13分钟的专题报道。
——因村施策精准扶贫,确保群众按期脱贫。截至2020年底,定点帮扶的城固县双井村244户贫困群众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较2014年增长近3倍。2016年,为双井村引进民营企业发展以树莓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产业分红、合作社+贫困户、公益资助的“4+1”扶贫模式,惠及贫困群众175户,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截至2019年底,生产树莓30吨、果酒16万瓶,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连续两年为175户贫困户户均分红共800元,村集体分红6万元,累计分红20万元。
健全机制 夯基固本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近年来,厅党组切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固树立背水一战的决战意识,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脱贫工作机制深化“三比一提升”,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对标补短”工作,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亲自研究、亲自部署、督促工作落实,多次赴深度贫困地区和包扶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各处室、各单位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按照“产业扶贫与园区发展结合,与支柱产业打造结合,与培育企业结合,与项目建设结合”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工业行业部门优势,着力推动贫困县(区)工业产业和苏陕协作扶贫工作,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壮大贫困地区工业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定期召开厅党组会和厅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先后研究制定8个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全省工业产业扶贫和苏陕协作扶贫工作政策体系。大力支持陕西经济联合会实施“三秦巧娘”工程,全省7县区被列为“三秦巧娘”产业精准扶贫工程示范基地,在建和已建服装及其他产业扶贫工厂100多个,培训及安置就业人员1万余名。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省工信厅先后选派21名优秀干部挂职县、镇和驻村,实现了县、镇、村帮扶干部全覆盖,打造了过硬帮扶队伍。2019年派出一支清华大学、中科院、西北大学毕业的博士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在省直单位中尚属首例。厅机关各处室、陕西经济联合会、厅属各单位广泛开展“支部+”帮扶活动,党员干部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做到了贯彻精神不走样,落实决定不打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省工信厅驻双井村工作队帮助贫困群众销售橘子。
产业扶贫 项目带动 着力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五年来,厅党组始终坚持以产业项目带动为载体,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工业产业“精准扶贫”“攻坚扶贫”效应,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为主线,支持贫困县培育发展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依靠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2019年以来,牵头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08亿元,支持贫困县(区)572个项目建设,带动贫困人口增收2.51亿元。
——全力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坚持把省级专项资金使用与支持贫困县工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输血”功能,把培育富民产业摆在精准脱贫工作首位,报请省政府印发《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文件明确指出重点支持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近实现就业。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财政资金优先向贫困县的工业集中区倾斜,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村脱贫、农民增收,为助力“三农”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至2020年共安排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4.32亿元,支持贫困县(区)345个项目建设,辐射带动脱贫1.7万余人,带动贫困人口增收3.72亿元。
——全力促进特色产业升级。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一批富硒食品、茶业深加工、节能环保项目的实施,践行了陕南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当地产业链发展,促进一产、二产的融合发展。比如镇巴县精制汉中仙毫生产技改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为运作模式,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贫困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形成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扶贫新模式,使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家庭获得了较高经济收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加强苏陕协作扶贫。省工信厅3次与江苏经信委开展苏陕产业扶贫协作对接,签约项目25个,总投资81.68亿元,促成汉中、安康、商洛等6市31个苏陕协作扶贫项目落地,带动脱贫3165人。其中,南京越博动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基地项目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今年实现收入1亿元,为贫困群众提供约200人就业岗位,是苏陕协作产业扶贫结出的又一硕果。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苏陕扶贫协作项目7个,带动脱贫人员1903人。通过苏陕合作扶贫项目,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对产业链的延伸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当地主导产业、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加大财政投入。省工信厅坚持每年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1亿元,重点支持县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8年累计支持项目353个,为县域扶贫企业入驻集中区搭建了平台,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为缓解资金压力,运用市场手段,鼓励县域工业集中区设立投资开发运营公司,一批基础设施3P项目开始建设运营。
——搭建产业桥梁。积极发挥县域工业集中区的载体作用,深入开展扶贫产业招商引资,每年组织集中区参加“西洽会”“中博会”等各类经贸交流活动,鼓励集中区之间开展项目推介和信息交流,一大批扶贫产业项目入驻县域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入驻法人企业1006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94户,从业人数108.95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342.05亿元。
——抓好产业链培育。统筹考虑贫困县区产业招商引资补链和技术改造扩链,积极引进优势企业和项目。近年来,支持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项目27个,推进了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了企业智能产品、绿色产品的研制能力和质量,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支持贫困地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15个,对促进贫困地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工信厅主要领导调研帮扶村——城固县双井村树莓产业发展情况。
“两联一包” 凝聚合力 持续发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2016年以来,省工信厅带领所属8家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单位围绕“六个精准”,落实“八个一批”,积极探索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新路子,努力助推城固县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帮扶贫困群众收益受益。近年来,省工信厅安排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城固县白云制药、首铝模架等10个产业项目,带动社会投资10.8亿元。2019年,省工信厅包扶的城固县双井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2.5%降至1.03%。244户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较2014年增长近3倍,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2019年,在省级单位驻村联户扶贫工作考核中,省工信厅荣获优秀等次。
为凝聚帮扶合力,省工信厅成立精准扶贫脱贫领导小组,制定“月入户、常联系”帮扶制度,8家成员单位先后派出驻村干部28人,结对帮扶干部235名,充分发挥扶贫团职能作用,建立扶贫团工作联络机制,常态化开展 “两联一包”督导巡查,及时指出问题,限期整改落实。建立帮扶工作台账,省工信厅机关,陕西经济联合会处级以上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与包扶的双井村186户贫困户建立了帮扶关系,做到了贫困户全覆盖、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全覆盖。
省工信厅包扶的城固县老庄镇双井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树莓等小浆果的最佳适生区。红树莓含有鞣花酸,被誉为预防癌症的“红宝石”,市场前景广阔。2016年,省工信厅为帮助双井村发展产业,引进昊达公司(以下简称扶贫企业)种植树莓,并制定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支持流转土地1450亩种植树莓等特色果树苗木120万株,年产树莓300吨。协调推动扶贫企业果酒加工生产线投产,创立秦族、秦巴汉水两个品牌,及时推出了第二代树莓果酒、第一代桑葚果酒,其中树莓果酒勇夺广州WLA 世界美酒大奖赛金奖(果酒类)。红树莓从田间地头每公斤8元的收购价,跃升到一瓶树莓果酒市场售价158元,附加值提高了30倍,红树莓实现了再次华丽转身。协调树莓产业园建设用地获批,园区综合楼建设启动,预算189万元的村集体配套标准化厂房已设计完成,开始建设。深化“4+1”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产业分红、合作社+贫困户、公益资助,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让昔日的贫困村成为县镇远近闻名产业引领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典型。2018年、2019年,连续为175户贫困户户均分红共800元,村集体分红6万元,累计分红资金20万元。
另外,省工信厅积极推动消费扶贫。双井村有多达十余种天然有机绿色土特产,但受环境闭塞,市场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制约,农副产品很难转化为经济效益。省工信厅驻村工作队经过走访调查后,提出“发展庭院微经济、做好绿色原生态食品,带动村民致富”的发展思路,与村两委制定了“在坚持质量为先前提下,收购贫困户的农副产品不低于收购总量的60%,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20%”的基本原则,找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包装。为扩大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向厅机关工会、陕西经济联合会、厅属各单位寻求帮助,建议工会每年拿出不少于30%的会费,购买双井村农副产品;厅主要业务处室至少发动4户企业参与消费扶贫。2020年,厅机关各处室、陕西经济联合会、爱生无人机等30余户企业和单位,参与了春节消费扶贫活动,销售双井村农副产品1036箱,扶贫果酒1200箱,总金额超过32万元。此举不仅破解了部分村民手中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还为村集体带来了3万元的收益,消费扶贫让乡亲们又多了一条稳定增收的门路。此外,省工信厅驻村工作队加强与比亚迪、昊达公司深度合作,比亚迪慈善基金会向昊达公司定制树莓果酒在迪粉会官网销售,进一步拓展了扶贫果酒销售渠道,也带动了贫困群众参与种植树莓积极性,并且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扶贫或公益事业,形成了以“高端定制、慈善销售、反哺社会”的比亚迪基金会模式。
联合西安叮咚严选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建全国首个工信扶贫电商模式,实现了线上扶贫产品消费收益直接关联贫困户银行卡,平台每卖出一盒扶贫果酒,销售额的10%(18元)返给贫困群众(绑定贫困户银行卡),真正让消费者消费得明明白白、让受益者收益得清清楚楚。《陕西日报》《汉中日报》头版分别以“陕西建立全国首个工信扶贫电商平台”“收益直接关联贫困户银行卡”为题对该项工作进行报道。2020年定点包扶的双井村橘子喜获丰收,但受疫情影响,橘子价格较往年下降了50%,面对这一情况驻村工作队发挥工信厅电商平台作用,帮助贫困群众销售橘子,短短10天左右时间销售额达到5.5万元,惠及10余户贫困群众,让双井村1公斤橘子卖出了2公斤的价格,“双十一”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
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5年来,资助城固县和双井村建档立卡应届大学生80余名,累计支持金额20万元;支持20万元修建了双井村党员创业培训中心。连续两年,邀请省著名秦腔艺术团体,举办精准扶贫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活动,为双井村及附近乡亲们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协调陕西盐业集团为双井村爱心超市捐赠10吨碘盐,给2437位村民每人发放10袋。两次在双井村开展“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共建活动,先后捐赠价值2000余元图书和3000元自乐班乐器,丰富大家的精神世界。协调爱心企业捐资1万元,购买3辆电动环卫三轮车、1台功放音响和15套舞蹈服,成立了双井村清洁队和舞蹈队。协调陕汽重卡为村小学全体学生每人捐赠防寒服及学习、体育用品各一套。开展“幸福成长·扶贫筑梦”研学活动,15名品学兼优的孩子与3名老师一起前往西安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喜看三秦尽朝晖。在三秦大地上,一曲新时代的“战贫”交响雄浑而壮丽,小康梦可期!(省工信厅供稿)
陕西经济联合会主要领导在双井村村委会查看贫困户村档资料。
省工信厅向双井村群众宣传碘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