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杨凌这样发力

2020-12-30 08:41:33    行波 许正斌

这里,农作物育种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里,创造了数十项全国第一或世界领先的成绩;这里,育成了世界上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陕油8号”、“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中国第一只克隆羊等农业科技成果……这里,就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五中全会这一战略部署,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如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杨凌作了有益的探索。

12月17日,记者走进杨凌示范区杨扶路北侧的陕西金棚种业有限公司,尽管风寒料峭、天寒地冻,但设施大棚里,200余个西红柿品种长势旺盛,研发人员正在大棚里进行选种。

1.jpg

基于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现代种业的发展,金棚种业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陕西省油菜中心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致力于种业研发。“我们每年投入500至600万元左右的研发资金,全部用于育种研发设施更新、分子检测和病理鉴定相关实验、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优良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总结和培训。仅下半年,销售额已达700万元。”陕西金棚种业有限公司公司研发部主管蔡义勇说。

经过多年来发展,这家以育种为核心的种业企业,已经成长成为集“研发新品种、销售、推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种业企业,构建了优质种苗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链条。杨凌现代农业融合体验园、中国以色列农业科技合作园、杨凌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都有他们西红柿品种的种植及展示。

目前,杨凌示范区通过孵化、引进、培育种业企业,已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种业产业集群。山东天泰、丹东良玉、江苏大华、甘肃五谷、北京德农、河南富吉泰等百余家种业企业进驻杨凌,实现了现代农业种业产业链从新品种选育,到技术转化,再到推广应用的火热场面。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杨凌要做的就是不断培育新品种,搭建转化新平台,实现农业升级换代,赢得消费市场,让种子先走出去,从而带动全产业链共同发展。下一步,杨凌示范区将坚持种业优先发展,力求通过5到10年努力,将杨凌建成种质资源保护完备、种子研发和检测能力领先、产业聚集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旱区)种业硅谷、西部种业中心。”杨凌示范区农业局副局长杜伟莉说。

2.jpg

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完备的供应链构建。而杨凌农科智慧供应链中心的建设,正为杨凌周边乃至西北地区提供了农科农技、营销推广、供应链金融、智能仓配一体化等全产业链服务。

可以说,智慧物流供应链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插上“智慧供应”的“翅膀”,成为了“农产品生产+物流+消费者”的智慧供应体系。此外,这里的农产品还可为杨凌农科线下旗舰店、品质生活馆、盒马鲜生、苏鲜生等新零售实体提供供应链配送服务。

“从今年复工以来,供应链中心日发件量达5万件,年发件货值为6.3亿元,与西凤酒、陕西农业品牌网、陕西原产地官方旗舰店、甘福园旗舰店、陕果集团、圣妃乳业、恒通果业、众果果汁等知名企业已成为合作伙伴。”杨凌农科品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其辉说。

3.png

杨凌作为全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全国唯一一个以现代农业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随着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设立,加之省部共建的独特机制,区校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杨凌已逐渐成为新的创新资源聚集区域。

近年来,杨凌通过全面整合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为农所用,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提供了全面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资本链条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有机结合,让现代农业在发展中拥有了充足的动力和有力的支撑。

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依托杨凌的农科教资源,在北方地区利用设施大棚实现了火龙果的“南果北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创新出不用覆盖棉被的大棚保温栽培技术;在品种的选育上,积极引进南方及国外新品种,进行种植培育实验,转化推广;在加工上,探索研究火龙果衍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生产出了火龙果干(脆片)和火龙果酒等深加工品,创造出一条火龙果南果北种全产业链的“杨凌模式”。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杨凌科技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计划谋划1000个项目,总投资达1500亿元,以农业科技优势为基础,完善产业链、补齐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通过‘三链并进’实现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局长桂党会说。

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下一步,杨凌将充分发挥“杨凌农科”和上合农业基地品牌优势,大力实施精准招商,扩大国际农业产能合作,进一步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不断培植经济后发优势。同时,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推进“区校融合、一体发展”,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现代农业领域实施重点创新链工程,布局和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良好局面。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