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永寿县供销社:铺就“扶贫路”架起“致富桥”

2021-01-05 09:57:04   

永寿县供销社工作人员为顾客展示经过全新设计包装的农副产品。本报记者 杨小玲摄

本报记者 杨小玲 通讯员 李建龙

“以前我们生产的手工挂面简单地用报纸卷一下,包装粗陋,主要卖给周边群众。自从和永寿县供销社合作以来,供销社对挂面进行了策划包装并赋予文化元素,不仅包装美观还保障了食品安全,产品供不应求。”2020年12月23日,永寿县辰宇挂面生产合作社理事长任红军告诉记者。

近年来,永寿县供销社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在农产品销售领域持续发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价值9600余万元,带动各类农村经济组织销售农产品价值逾2.5亿元。

让农产品

带着文化品位走向市场

2017年3月,永寿县供销社全资发起成立“永寿县槐海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及带贫益贫机制,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农产品生产,公司负责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加工并赋予产品文化元素,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打响市场品牌。通过整合全县农产品资源,有力地保障了农产品销售的质量和数量,有效解决了县域旅游“购”的问题和农产品“销”的难题。

公司成立后,实行“永寿供销”官方标识与注册商标的双品牌运行策略,建立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注册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麻亭”“杂粮公社”“长孙世家智慧果”等商标,使永寿农特产品有了统一的品牌形象。同时,公司在所有产品上印刷“永寿供销”官方图案标识,提高了市场的信誉度和认可度。

与此同时,永寿县供销社先后开发了蜂蜜、核桃、手工挂面、小杂粮、黑猪肉、荞麦面粉等10大类29个系列农特产品。在产品开发中,永寿县供销社注重深挖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给所有产品赋予文化元素,提升内在价值,让农产品带着文化品位走向市场。

借力新平台

让产品销往全国

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首批认定的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商——永寿县槐海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于2019年12月首批入驻“扶贫832”平台,为全县消费扶贫工作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和表率。截至目前,永寿县槐海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上架产品18种,已将永寿苹果、挂面、沙棘醋、面粉、核桃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82家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公司通过“扶贫832”平台农产品销售额已突破400万元。

此外,永寿县供销社不断拓宽销售新渠道,先后与西部机场集团、中铁二十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广泛合作,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先后入驻农业银行扶贫商城、西部机场“心福利”等扶贫电商平台;积极运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推广永寿农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走上老百姓餐桌,逐步赢得了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开放办社”

让合作化道路越走越宽

“我是去年通过‘开放办社’政策加入供销合作社的,加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找到了组织,在市场中不再是单打独斗。我们通过供销社指导生产和销售,并进行业务深度融合。目前,我们生产的自磨面粉半年销售量能超过以前两年的销售量,真切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的温暖。”永寿县常宁镇五凤面粉厂负责人豆海刚说。

按照“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思路,采取“供销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永寿县供销社在店头镇西庄子村率先成立了咸阳首家村级供销社,并吸纳运行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入供销社经营服务体系,成员数量已达62家,其中评定为省级示范社的2家、市级示范社3家,凸显了供销社“姓农”本色,探索出一条“请农民出资、让农民参与、使农民受益”的合作化道路。

此外,永寿县供销社还成立永寿县大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力量,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在店头、监军、常宁等镇试点成效明显,全托管面积7000多亩、半托管面积6万余亩;通过土地托管服务,提升了经济效益,引领了“农民外出打工、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打工”的新时尚。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