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 09:45:41 王朝阳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背后,正是科技创新发挥着日益强劲的支撑作用。如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在粮食增长中的推动作用。
1月15日上午,杨凌发展大家谈系列媒体见面会(第二场)邀请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杨凌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杨凌农科集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职系列小麦育种团队负责人,就如何推动粮食增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及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用担当书写国家粮食安全“大文章”,这是杨凌承担的使命和一直以来奋斗的方向。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高粮食单产,杨凌应当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如何把科技创新不断地推向新的高潮?从“高产”向“高质”迈进?见面会上,专家、领导直抒胸臆,出谋划策。
嘉宾表示,在科研路上,杨凌农科专家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推广、示范路上,应切实发挥好杨凌示范区体制机制和区校融合、一体发展的优势,着力推动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落实,谱写出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新篇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综合竞争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中国科研、经济的发展,除了“吃饱”更要“吃好”,这是杨凌承担国家使命的新课题。
推动全城科创 破解创新发展堵点、痛点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局长赫思远: 藏粮于技,目前杨凌种业发展大概还存在一些问题,而随着先正达等种业企业的入驻,种业资源的有效整合聚集,未来杨凌在种业上必然有更大作为。藏粮于地,就是在守住耕地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耕地的质量,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动全域科创中心的建设,实施人才聚集培育等五个方面的工程,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建设,做好农业科技产业服务,全力提升农业科技产业化服务的攻关能力。
强化区校融合,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
杨凌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海兵:近年来,我们先后走进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0余所科研院所,宣传杨凌的双创政策、服务能力、平台建设等情况,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杨凌创新创业,着力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而发力。
同时也搭建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联盟,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智慧农业研发平台、农产品检测平台以及立体绿化联盟等,旨在降低来杨凌创新创业企业的成本,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最终为粮食安全贡献“杨凌力量”。
做强种业,做精智慧农业,力促粮食安全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杨凌农科集团总经理崔卫军:如今,粮食安全主要表现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为此我们着力搭建种子产业园、种子检验检测平台、研发平台等一些高端科研平台,吸引区内外一批大企业入驻,从事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同时还充分利用区内两所大学解决农业的“瓶颈”问题。要快速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大企业优势,补齐自己的短板,从而充分解决农业科技发展遇到的问题。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才能打赢“翻身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王亚平:粮食是我们国家的基本保障,如何提升国民整体的生活水平,粮食是基础,科技是关键。
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围绕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更能表现出科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如何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关键在于种质资源,而种质资源对种业创新至关重要,有了更多的种质资源才能够创新发展。
聚焦提质增效特色化,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职系列小麦育种团队负责人王稳江: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凸显出粮食安全还存在很大的隐患,如何解决这些瓶颈,就要统筹考虑提质、增效、绿色发展,要推动农业从增产到提质的转变,向高质量发展,最终还是要从农业科技方面入手,要普及机械化。
同时,绿色发展也要实施农业园区化,建设绿色生态发展、规模化生产;提升品质,要产业化运营培育大品牌、强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