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安徽省天长市 大力建设水利灌区 交上粮食安全答卷

2021-01-19 14:17:34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安徽省天长市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供水保障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为治水总目标,按照“抓关键、除隐患、促节水、补短板、提能力、强监管”的要求,高质量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着力建立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灌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推进各灌区现代化建设,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重河渠治理,建设皖东粮仓

天长市把水利灌区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各大、中型灌区调研,积极争取资金,强力推进各类项目落地落实。此外,天长市还通过向银行贷款等多种筹资渠道,加快灌区节水配套工程建设。

通过对各灌区的建设管理和有效灌溉,天长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三年连增,连续三年获评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市,天长市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2019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13.66万亩,粮食总产量84.4万吨,天长市获得全省水利建设管理先进单位。

2020年上半年,为了提高麦稻播种面积,各灌区以党建为引领,党员干部齐上阵,兴修水利助农业耕作,全面掀起备耕春灌工作热潮,为全市春耕生产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备耕春灌关键时刻,市水利局组成10多个工作小组,深入各灌区指导督导春耕春灌工作。

为有效抗击旱情,保障秋粮作物丰收,天长市各灌区主干河、渠提前完成抢修和清淤除障工作,严格实行“一把铁锹”放水制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分别担任11个5万亩以上灌区指挥长,灌区内河以及干渠水权集中于灌区指挥长,支渠水权集中于相关镇、街道的主要领导,切实提高灌区灌溉效率。

据统计,通过各大、中灌区的有效灌溉,2020年全市粮食全面丰收,产量达到了85.5万多吨。

抓防汛抗灾,力保百姓平安

每年汛期来临,天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都要提前动员全市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抗大灾、防大汛、抢大险的思想,做好灌区防汛抗灾工作,市、镇(街道)及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村(社区)层层签订防汛抗灾责任书。

2020年汛情期间,天长市水利局、应急局提前预判,调度釜山水库、川桥水库等9座中型以上水库于4月21日前后泄洪水量4845万立方米,及时处理灌区险情14处、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等河渠低洼段5处,切实保障了沿河、库的群众生命和财产绝对安全。

与此同时,天长市纪委、监委服务全市中心工作,主动履行监督职能,闻“汛”而动,赴一线监督检查常态化,“旱”卫群众切身利益,积极投身防汛抗旱工作,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作用,切实把责任压下去,把纪律、法规立起来,督促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堤坝。

通过有力有效防范,近年来,天长市成功战胜了2014年“6·26”特大洪涝灾害、2016年“7·21洪灾”、2018年“7·3洪灾”、2019年“8·15洪灾”,为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了牢固的“安全阀”。

促综合治理,强化生态保护

天长市各大中灌区中的釜山、时湾、高峰、川桥、岗城等水库分别坐落在天长的最西面、最北面、最南面。这些水库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是天长大地的自然生态屏障。

根据2020年省总河长会议精神,天长市投入8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县级市“智慧河长”项目。在市内主要河流、湖泊和重点水库设立120多个“智慧化”监控点位,各监控点统一安装了报警设施、传感器、雨量计水质检测传感器等高科技监控设备,建成系统PC端、手机APP端,可对市内重点水域、饮用水源地、水电站、中型灌区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全天候24小时抓拍获取点位信息。

该项目自2020年6月投入运行,在河道“清四乱”、电灌站生态流量、河道取土违建、禁捕退捕、水源地保护、防汛保安、灌区高效节水等监控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震慑了水域违法违规行为,节省了执法成本,提高了监管效能,加快了河长制工作智慧化、信息化进程。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措施,争取项目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各大中灌区切实筑牢了安全基石、民生基石和生态基石。”天长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提质改造各灌区基础设施,致力打造一批幸福河渠、生态河渠和智慧河渠,确保灌区发挥更多更优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好地润泽广大人民群众。

范明 李东升  董迅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