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0:11:03 高建 张国凤 高飞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流传千年的歌谣描绘了一个岁稔年丰、五谷丰登的神奇宁夏,“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宁夏特色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宁夏是世界枸杞发源地,贺兰山东麓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最佳产区,宁夏大米素有“珍珠米”“朔方贡米”美誉,冷凉蔬菜直销香港、是港澳市场“高品质蔬菜”的代表,宁夏牛奶被誉为“全国奶业优质安全发展的一面旗帜”。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宁夏不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所取舍?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刚给出了答案:“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最新部署要求,宁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特色、提升价值、打造品牌,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现代畜牧、葡萄酒、枸杞、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努力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小产业向全链条、创品牌向创标准转变。”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宁夏各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及科技推广应用为主要抓手,形成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近日,记者深入宁夏多地,一线调研和采访宁夏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品质创一流,品牌响全国
“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西吉马铃薯”……近年来,宁夏一批家喻户晓的“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产品品牌逐渐走出宁夏,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性品牌。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以“盐池滩羊”为例,“盐池滩羊肉”被列为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五国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指定供应食材,被称为“国宴羊肉”。
其过硬品质的背后是“盐池滩羊”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追求。为保证羊肉品质好、风味优,宁夏在养殖环节就明确规范饲养技术,以生产优质胴体、肥瘦适宜为主要目的,滩羊以8-10月龄、活重35公斤为最佳等。
“宁夏区域公用品牌坚持‘产地名+产品名’原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一定是专品,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出自宁夏哪个地方的什么产品。”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包括“盐池滩羊”在内,“宁夏大米”“沙坡头苹果”“中宁枸杞”“中卫香山硒砂瓜”“灵武长枣”“西吉马铃薯”“固原黄牛”8个宁夏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打造看似简单,品牌管理却非易事,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容易,长期管理则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盐池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政府授权8家实力强、信誉好、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使用‘盐池滩羊’区域品牌,没有经过授权的企业不允许使用,这样就最大限度保护了品牌。”对此,盐池县专门出台法规,对品牌严格监管,及时追惩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通过协调理顺品牌管理关系,明确政府责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了“盐池滩羊”品牌管理合力。
“宁夏要建立完善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当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主体,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为基础的全区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体系。”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明红说,建立市、县(区)逐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既要打造“五大之乡”等“大而优”的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也要支持市、县(区)创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
特产变产业,集群聚动能
“酿一瓶宁夏风土的好葡萄酒”,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鸽葡萄酒酒庄的标语显得格外瞩目,内部建筑风格充满了艺术气息,各式葡萄酒瓶造型摆布在酒庄的各个角落,游人在此纷纷驻足,欣赏、品尝酒庄生产的优质葡萄酒。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产业异军突起,以贺兰红、贺兰晴雪、西夏王、张裕摩塞尔等酒庄的葡萄酒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9年底,宁夏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1.8万亩,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
“得益于日照充足、砂石土壤、降水量少等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世华说,每年酒庄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葡萄酒成为宁夏耀眼的“新兴地标”和“紫色名片”,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量增质更优,新的动力在聚集、新的活力在迸发,葡萄酒丰富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将继续推进产业融合、产网融合、跨界融合,实现要素资源的高效组合,形成一批全链条、无分割、高效率的产业新形态、新模式、新经济。
“养殖区去年7月建设完成,现有肉牛存栏约5000头,计划今年9月屠宰加工厂正式投产运营,屠宰加工厂的建成可实现年屠宰量10万头,加工厂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均采用进口屠宰及分割设备。”固原市丰霖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亚星说,万头生态肉牛产业园项目是闽宁协作重大项目之一,计划投资10亿元,分别完成屠宰场、养殖场、饲料厂、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肉牛生态养殖和循环农业的典范,是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牛生态产业园。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名列其中。固原市按照政策定位,以效益优先调优农业种养结构、供给模式,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调大经营规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民收入。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将充分调动行政、技术、生产、市场四个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六盘山地区肉牛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强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融合增收益,绿色促循环
“鸭子可以吃掉田里的害虫和杂草,鸭粪给水稻提供了有机肥,而且鸭子在田里来回游动,相当于给水稻‘通风按摩’,减少了病虫害发生,有利于水稻生长。这样一来,我们出产的大米是有机大米,鸭肉的品质也非常好。”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文说。
2012年,43岁的赵建文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流转了3000亩土地,聘请水产专家和种植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他想寻找出土壤里缺乏的物质,然后进行合理补充。同时,他搞了1000亩稻渔综合种养,“十年一剑不寻常”,经过多年的摸索,他终于实现立体种养,一田多用。
4年前,赵建文开始倾力打造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他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将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与其休闲内涵融为一体,吸引市民亲近大自然,充分领略“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美景。
赵建文的故事在宁夏不是个例,在银川平原,有水有田处,即有稻渔共生的“探索”,“一水多用、一地多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共识。2018年以来,宁夏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抓手,持续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探索创新出了具有宁夏特色的“宽沟深槽”“稻田镶嵌流水槽”“陆基生态循环”等4种“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
以大地为“宣纸”,以“稻苗”为原料,随手拍下的每一帧都是动画片里的饱满色彩。每年盛夏,抓鱼捕蟹、体验割稻、乡间骑行、游逛农市,游客放松了心情,土地收入翻番,村民就地打工增收,自家的农副产品卖上了好价,消费、就业让农村的土地“活”了起来……
时下,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这样的南方鱼种在银川贺兰县大批量上市,从养不活到高产增效,农户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收,而且水产养殖污水零排放,为沿岸渔业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绿色谱系’,为转型积累‘绿色动力’,与生态环境高度契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经过连续3年科研,攻克了养殖用水零排放、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等技术难题,下一阶段将着力解决大面积推广的技术问题,最终实现不向黄河排放一滴废水、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