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新春走基层 | 一位中药材专家的“助农情怀”

2021-01-27 10:02:00   

无论从陕北高原的沟沟坎坎,还是到秦岭腹地的万壑千山;无论从万物复苏的春种时节,还是到硕果盈枝的秋收时节……总能看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药材专家王渭玲的身影,哪里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哪里就有她的足迹。

11

新年渐进,正是家家户户筹备年货之际,1月25日记者见到王渭玲时,她还沉浸在电脑前,查看着前不久为陕西省合阳县农户讲授中药材种植技术的相关资料。“作为一名农科专家,就应该沉下心来,认真努力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样才不负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王渭玲忙里偷闲对记者说,

“中药材是个很好的致富载体,在很多贫困山区,并不适合粮食生产,然而优越的自然环境却是中药材的适种区,但农户不懂得种植技术,因此中药材种植始终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王渭玲告诉记者,每个地方自然禀赋各不相同,只有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好主导产业,农户才能真正搭上脱贫致富的快车。

22

王渭玲在合阳县指导中药材种植技术

2001年,王渭玲凭借丰富的中药材种植知识,开始下基层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20年多年来,他走遍了三秦大地,指导了千千万万的农户,已然成为农户心中最接地气的专家,而她的目的只有一个“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赚”。

王渭玲为农户讲解中药材种植有个习惯,每次讲解前都要与农户互动。“你们家里都种植的什么药材?我看看那种药材种植的最多。”每堂课开始前,她都要先抛出自己的问题。黄芩、柴胡……农户的回答各不相同。

王渭玲根据在当地调研的情况,从中挑选出一两种最佳适种的药材开始讲解,农户听得格外认真仔细。“每次讲课结束后,我都会把手机号留给农户,他们有啥问题,随时都会给我打电话咨询。”王渭玲说。

33

2020年4月9日王渭玲在麟游县丈八镇指导黄芪种植

在王渭玲的记忆中,有无数次让自己深为感动的故事,有一次去陕西镇安为农户讲课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又逢修路车不能通行。了解到很多农户已经在讲堂等待着她们,王渭玲与同行人员特意买了雨鞋和伞,带着厚厚的技术资料,跋涉着泥泞来到讲堂,为农户讲课。

而授课途中,两名村民悄悄离开,王渭玲问她们为什么离开?是讲的不好吗?而村民的回答让她出乎意料。“你们这么远不嫌累,来我们这讲技术,我回去给你们做饭去,中午一定回家吃饭。”村民话一出口,王渭玲更是感动不已。

而过去的一年,饱受疫情考验,王渭玲的助农情怀并未受到影响,她创新帮扶模式,不能“面对面”指导便采用“屏对屏”指导,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为陕西省澄城县农广校做了中药材种植及管理技术讲座,120余人在线听课,采用同样的模式她还为麟游等地进行培训。在要求复工复产后,王渭玲随即穿山越岭为药材种植户指导。听她讲课的除了种植户以外,还有农技干部、农业部门领导等。“去年农高会期间,开展的实用技术培训讲座,线下有30多人,线上听讲的达到了3万多人。”王渭玲说。

44

图为王渭玲在田间指导中药材机械化种植

近年来,在王渭玲教授的指导下,麟游、合阳、榆阳、丹凤等多个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道路,为更多的地区药材种植户普及中药材相关知识,提高对中药材的认知,提升了各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中药材产业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富民产业。

“通过这些年的培训指导,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农户太需要技术指导了,哪怕给农户一点点技术指导,有可能就是农户一年的收成。”王渭玲说。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王朝阳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