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决战脱贫攻坚的“杨凌答卷”

2021-01-29 10:55:11   

看着一个个魔芋舒舒服服地“躺”在了“枕头”上,邹志勇的心落地了。

邹志勇是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党支部书记,田里的“枕头”叫营养枕,来自农科城杨凌。杨凌是柞水县对口帮扶单位。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4月,杨凌在老庵寺村采用一种独特的魔芋种植方式,全新营养枕科学种植法,并派驻专家面对面传授、手把手帮扶村民。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杨凌示范区积极履行国家使命,不断探索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带动旱区农业产业发展,杨凌农业科技“遍地开花”,仅2020年实现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推广效益231亿元。

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杨凌力量”

柞水县金盆村,由杨凌步长制药、珂瑞联合社等一批杨凌企业组成的“扶贫大队”,和金盆村的村民们一起,不负春耕好时节,抢抓农时种植黄精、苍术等药材。“初步估算,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可以实现带动贫困人口500人增收,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2019年6月10日,杨凌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组正式入驻柞水县。入驻一年多,工作组积极从科技扶贫、产业合作、消费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创新对陕南秦巴山区柞水县扶贫助农模式:

一年来,杨凌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大队”,与山区群众一起增门路斗贫魔、铺富路奔小康;

一年来,杨凌科技专家服务团先后深入到柞水县的村村寨寨,开展农业知识现场培训,解决群众技术难题;

一年来,杨凌两级残联累计在柞水县举办了残疾人技能培训班5次(12场),培训人数超过500人;

一年来,杨凌通过开展“杨凌人·柞水情,消费扶贫暖人心”倡议活动,发动电商产销帮扶等形式,积极推进消费扶贫;

……

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杨凌将示范推广与科技扶贫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新路径,仅2020年就组建科技服务团11个,与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区)结对“帮技术、帮市场、帮产业、帮人才”,为助力全省、全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杨凌力量”。

产业振兴转型中的“杨凌技术”

站在酒庄的观景平台,成片成长的葡萄种植园尽收眼底,刘占林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这儿曾经是一片戈壁滩,没有一棵树。” 谈起赛汗乌苏村的变化,在村里住了半辈子的刘占林最有发言权。

变化还得从杨凌的技术支持说起。“早在10年前,我们就与西农大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是该校葡萄酒学院乌海教学实验基地。” 阳光田宇葡萄酒庄总经理黄建清说,这儿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种植优质葡萄的首选地,于是他们从赛汗乌素村流转了土地,并与村民签订了种植合同。

从最初的葡萄基地规划、酒庄规划到酒庄的建设发展等整个产业发展过程,杨凌都给予了技术支持,一串小小的葡萄不仅帮村民走了致富路,也推动了葡萄酒产业发展 ,“以前种小麦和玉米等作物,每亩年收入仅800元;现在以每亩年500元流转土地,种葡萄还另有收入。”刘占林说,乌海现在成了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近年来,杨凌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仅2020年发展示范区级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5家,培训认定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10人,同时以市场化模式推进延安飞地园区建设,全年新发展示范推广基地6家,“杨凌技术”遍地开花。

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杨凌贡献”

2020年初秋时节,武功县代家乡李家村金果子苗木合作社的果园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果树栽培专家雷宗忠正在为农民手把手指导果树栽培难题。

一听雷老师又来为大家授课,铁杆“学生”王小明和老乡们早早来到果园,除了参加正常的课程培训外,王小明还想咨询苹果套袋的问题。成为雷老师的学生,王小明通过培训考试,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了高级农艺师,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建起了160多亩果园。“本来我也没有勇气建这个园子,在雷老师的支持下,我才有这种干劲,现在收益也特别好,雷老师就是我们的摇钱树。”

近年来,杨凌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培训,通过充分整合区内科教资源,按照“统合培训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训职业农民、服务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科技需求,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技术职称考评工作,仅2020年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27场次、培训农民4.6万余人次,累计培训超过50万人次,16299人拿到了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成为新时代农民群体的新生力量。

“十三五”期间,杨凌在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上持续用力,依托遍布全国的35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杨凌科技”覆盖陕西56个国定贫困县和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科技扶贫注入新动力。在苹果、猕猴桃、奶山羊、设施蔬菜等方面培育出30多个新品种,推广2700多项实用技术,助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助力5000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书写了科技扶贫的“杨凌答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