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 08:55:06
正在整理剪纸作品的贾艳梅。 资料图
剪刀翻飞,纸花飞舞,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剪纸在贾艳梅手中逐渐露出了雏形。对她来说,剪纸是她和世界沟通的方式,是传承文化、带领乡里脱贫致富的手艺。
一把剪刀,剪出古韵新风
70后的贾艳梅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在农村,谁家的姑娘能剪得一手好窗花,就是村里老人眼中的“小童星”。不同于坐不住的小伙伴,贾艳梅从小就爱上了剪纸。当同龄人还剪不出喜字的时候,她已经可以跟着村里的老人学剪小动物和人物组画了。
面对日复一日的伏案工作,贾艳梅从来不以为苦,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她说,剪纸的时候,每一剪刀下去,都是新鲜的体验。只要手里有剪刀,心就特别安静。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贾艳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层剪纸,想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写实剪纸表达形式。
用剪纸呈现出摄影作品般逼真的视觉效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光影过渡问题,这考验的是匠人对颜料的掌控能力。面对难题,从未受过系统美术培训的贾艳梅首先用上了笨办法:农村常见的地黄草,老辈人说可以煮出金黄的颜色,贾艳梅就成锅地煮草调颜色;桃红色的山花开得烂漫,她就摘来捣碎滤渣,提取天然的花汁。水彩颜料、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国画颜料,只要是能买到的颜料,都被贾艳梅拿来做过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以红黄蓝为原色,贾艳梅已经可以调配出她所需要的所有色彩。科班出身的国画老师也常常惊叹贾艳梅用色的圆润自然。贾艳梅常说:“剪纸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我只是把我心里的颜色和图案带到了这个世界。”
解决色彩问题后,贾艳梅又陆续攻克了结构、装裱等难关,终于创作出了多层立体剪纸工艺。贾艳梅制的多层立体剪纸,融合了版画作品的立体感、油画色彩的丰富性与水墨画的写意空灵,用分层叠加的方式,呈现出逼真写实的艺术效果。
2012年9月,在中国世界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贾艳梅的剪纸作品《桃花扇》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席弗雷德里克·皮埃尔先生收藏。
2015年12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贾艳梅应邀为参会的各国政府首脑制作国礼剪纸肖像,所设计和制作的肖像作品被多国政府首脑收藏。每一幅多层人物肖像剪纸,都要经过设计、调色、构图、刻画、装裱等多个步骤,每一张都需要160小时以上的精雕细刻。
让民间艺术回归生活
2019年7月,贾艳梅曾前往江西省景德镇拜访一位当地的剪纸老艺人。老人已经八十多岁,年轻时便靠着一手剪纸技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观摩老人剪纸,贾艳梅不由发出赞叹:这不单单是剪纸,也是老人八十多年的人生缩影。
“她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揉进了剪纸创作,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寓意,她本人就是一部中国剪纸的百科全书。”贾艳梅说:“这才是中国民间技艺的根脉。”在剪纸的时候,老人始终在唱歌,贾艳梅也喜上心头,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在老人家里待了一整天,临走的时候,老人拉着贾艳梅的手,一定坚持要把她送出门。老人的儿子说,老人之前从没把谁拉着手送到门口,今天绝对是个例外。
这次经历再次让贾艳梅思考起了传承的问题: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剪纸艺术,让剪纸艺术在民间深厚的土壤里发扬光大。
事实上,从2015年起,贾艳梅就坚持每周日到虞城县文化中心给小学生上剪纸课。目前,学生已有3000多人,为剪纸技艺的传播和传承种下了第一批种子。
为了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影响,贾艳梅不断探索着让剪纸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立足于多层剪纸技术,贾艳梅将剪纸推向家装市场,让传统的剪纸技艺在家居装点的实用领域有了新的生命力。现在,贾艳梅的一幅人物肖像剪纸画最高可以在市场上卖到1万多元。在虞城县政府的支持下,李老家乡朱庙村正在被打造成专业剪纸村,带动当地5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