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09:24:02 杨晓梅
姬云斌查看仓库里的山药。
“咱就做了3件事。”这是姬云斌对自己2020年的总结。
这一年是姬云斌进入农业领域的第6年。作为一个在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上积极探索的“新农人” ,姬云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情怀。
“第一件事就是流转群众的闲置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姬云斌说。这也是6年来他一直在做的事。
2014年,做石油生意的姬云斌对种地有了兴趣。姬云斌说这种兴趣源于自己的眼光,他坚信“现代农业大有可为。”从家乡定边“转战”榆阳区后,姬云斌在补浪河乡种植马铃薯。两年后,他创立榆林市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该公司在榆阳区和神木市的马铃薯种植规模已达到1.2万亩,年产马铃薯5万吨,并实现水肥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种植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姬云斌告诉记者。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产出,这让周边越来越多的村民也产生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想法。但购买各种农业机械的成本太高,这又难住了村民。“村民种植的规模不大,大型农机的价格又高,村民购买起来很吃力,而且不划算。”姬云斌说。所以他做了第二件事——共享。有需要的群众可低价租赁榆林市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各类生产机械和设备,村民种植过程中需要的籽种、化肥等也可以通过该公司进行集体购买。销售产品时,村民可以把产品出售给该公司,也可以借助该公司掌握的销售信息进行销售。
“公司有优势,比如我们是直接向厂家购买籽种和化肥,价格低,还省去了中介费。我们种植生产的机械齐全,平时不用时,闲置着也是浪费。” 姬云斌说。
实际上做这件事,姬云斌不挣钱,他也不想靠这个挣钱。因为他在农村待久了,和农民打交道多了,感受到了农民的不容易,就是想帮农民兄弟一把,让大家都有致富产业。
2020年,姬云斌又进行了新尝试,做了第三件事——带领群众种地。补浪河乡4个村的村民在榆林市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指导规划下,发展大漠蔬菜种植产业,总计种植辣椒和山药1360亩。
“这几个村的村民原来以种植玉米和养羊为主。2020年初我们提出这个想法,村集体自愿参与。我们公司免费育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回收村民种植的产品再进行统一销售。” 姬云斌告诉记者。为此,该公司投资1900万元新建了万吨共享气调库,投资330万元建成了一个冷藏库及蔬菜集散中心。
2020年,这1360亩地平均每亩地的纯收入约6000元,是原来的10倍。
小试牛刀却大获成功,激发起了更多群众的参与热情。1月初,榆林市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拟定2021年的种植计划,周边13个村集体积极报名,上报的大漠蔬菜计划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000亩。该公司启动占地2.4万平方米的育苗中心和种苗研发中心的建设工作。
“农村潜力无限。打造国内一流农业产业集团,引领绿色智慧农业产业发展,这是我的目标。”姬云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