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齐赴小康路旧貌换新颜 ——安康汉阴县脱贫攻坚回顾

2021-02-23 09:47:24    李冀安 通讯员 吴静文

“等放假了,我自己开车回来。”汉阴县观音河镇合心村谭奎兴给小儿子谭文龙打电话,问他回不回家过年,得到了儿子肯定的回答,十分高兴。脱贫攻坚期间水泥路通到了谭奎兴家大门口,2018年大学毕业的谭文龙,分期付款买了一辆车,过年回家十分方便。

几年来,汉阴县以脱贫攻坚为重要政治任务,举全县之力聚焦“六个精准”,落实“八个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就业、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解决了10822户贫困群众住房困难,发展扶贫产业5.9万亩,稳定就业扶贫2.9万人,实现了村村水泥路、户户放心水、家家电讯通的愿望,2020年底,7.4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清零,7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万汉阴人民一个不落地齐奔小康!

党建引领强担当

“今天帮贫困户销售土鸡蛋,我也改善一下生活。”2019年,马鞍桥村第一书记雷亮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了一张在村部吃方便面煮鸡蛋的晚餐图片。一条略带诙谐的朋友圈,让他艰苦的驻村生活透出几分轻松愉悦。为了节省时间,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经常出门就是一整天,晚上农户休息后才回到村部,错过吃饭时间,晚餐就只能“将就将就”。雷亮只是众多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的缩影,全县在各部门选派96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派驻291名驻村干部,建立驻村帮扶干部“红黄绿”管理制度,实行每天书面签到、工作日志、“钉钉”打卡、考勤认定的四项考勤制度,以及县级集训、部门轮训、镇级特训、村级实训的“四级联训”培训制度。雷亮说:“我们第一书记肩上有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一头挂着党的嘱托,一头挂着派驻单位的责任。”

发挥“头雁效应”,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四大战区,以镇为单位设10个分战区,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县委常委分别担任战区长、分战区长,各镇党委书记为辖区第一责任人。将“三项机制”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出台“十个一律”“奖励十条措施”。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在脱贫一线有担当、有实绩的干部,同时也问责处理了一批不作为、不严实的人和事。

合力攻坚摘穷帽

“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统筹做好镇园联盟、苏陕扶贫协作、国企定点帮扶、“百企帮百村”等结对帮扶工作,最大限度争取外界的项目、资金、产业、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2017年,县委书记周永鑫曾这样强调。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汉阴县着力构建各方出力、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撬动各方资源投入到脱贫攻坚主战场。

“这个项目很简单,坐在家里玩玩手机就挣钱了。”观音河镇合心村刘长弟高兴的说。她所说玩手机挣钱的项目其实是中国建设银行实施的一个扶贫项目,据刘长弟介绍,自己只需要每天空闲的时候打开手机喂喂宠物猫,每个月就可以获得最高上限2000元物资兑换币,然后到指定地点兑换生活日用品,米面粮油、洗洁用品等物资一应俱全。

几年来,中国建行和陕煤集团在汉阴累计派驻73名挂职领导和帮扶干部,共投入扶贫资金7500余万元,还有江苏溧阳、东航集团、西安外事学院均纷纷伸出援手,在教育、医疗、产业、就业、消费扶贫等多方面支持汉阴脱贫攻坚。

同时,采取“党建+X+贫困户”的方式,将企业党组织与脱贫链紧密联结在一起,让贫困户参与并分享企业收益。探索“党建+公益+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发动各志愿服务队伍、民间公益志愿组织和广大志愿者,广泛开展精准扶贫社会志愿服务行动。汉阴博元公益组织自2017年开始在观音河水源地周围、月河沿线选定贫困户,通过培训组建“御源军”,让贫困群众在居住地河道、道路等地捡拾垃圾,每月向每位“御源军”支付1000元工资,该项目帮助观音河镇、城关镇58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并稳定增收。这种公益扶贫方式得到全县推广,共计开发“护路员”“护河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1400个。

开拓创新出实绩

汉阴县紧盯稳脱贫、防返贫的目标,在产业扶贫、搬迁后扶健康扶贫等方面探索实践,创新推出多项可推广、可复制的特色经验。

为破解产业发展短小散、集体经济薄弱和脱贫不稳、增收无门等问题,创新推行“贫困户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县级扶持一笔产业奖补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果蔬等农业特色产业种植5.9万亩,采取划地到户、分工分业、委托代管、返租倒包、务工取酬等方式,让贫困户至少选择1种带贫方式,将其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五坪村位于涧池集镇以北9公里,全村有耕地2190亩,527户1715人,贫困户就有158户407人。该村依托“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带头成立蚕桑养殖合作社,密植桑园达1028亩,2020年全村养蚕1006张,产茧42.3吨,蚕桑总产值突破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3元。

“以前家里总是紧紧巴巴的,自从去年5月份我在社区工厂上班以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工,每个月能挣2000块钱左右,家里一下就显得宽裕多了。”涧池镇紫云南郡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谢祖菊因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干,一家人的花费就落在她丈夫一人的肩上。2019年,社区工厂开工,她就到社区工厂去上班,下班还能到附近产业园区务工,一下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力,真正达到搬得满意、住得安心、收入稳定,汉阴县结合实际,全面推广“一个支部引领,三大载体支撑,八个中心服务”的“138”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模式,实现产业、就业、服务“三个全覆盖”。

聚焦用好管好扶贫互助资金,探索成立一个总会、开发一套系统、夯实三级责任、实行三卡评级、推行1:1配股的“11331”扶贫互助资金管理模式。

家住芹菜沟村六组的55岁残疾病人祝培双,2018年在村级互助资金协会贷款5000元买了两头牛,2019年又借了5000元扩大了规模,逐步发展,现成为养牛大户。如今,芹菜沟村已发展互助资金协会会员99户,其中贫困户45户。为保障贷款资金安全,村上还成立了联保小组,再加上贫困户贷款享受财政贴息,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已成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用卡”,真正发挥了小资金撬动大发展的作用。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