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 09:53:33
和五年前相比,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脱贫户张如福家的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王宁山村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扶贫农场,探索出一条以红枣为主的产业链。得益于这条产业链中的红枣酒加工,张如福摘掉“穷帽子”,去年收入2万多元。
张如福生活的变化,正是佳县扶贫农场带动群众增收的缩影。
近年来,该县依托“3+X”产业,整合村集体合作社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产业、乡村旅游、光伏电站等多种模式的扶贫农场,通过“股份联结挣股金、承包联结挣租金、劳务联结挣薪金”,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不断提升带贫益贫的能力和效益。目前,佳县累计建成7个扶贫农场和1个扶贫工厂,共提供就业岗位1355个,累计带动6.1万名群众增收。
向阳湾:“小农场”释放“大能量”
发展扶贫农场的目的就是为解决过去产业项目小散弱问题,最终实现将群众嵌入产业链中,实现增收致富。
在佳县通镇向阳湾村扶贫农场的大棚里,一排排枣木菌棒香菇整整齐齐地排列,脱贫户刘飞林和工人们正在农场里采摘、装袋、烘干、运送香菇……
向阳湾村第一书记何继云告诉记者:“向阳湾村扶贫农场,主要以种植香菇和养殖肉牛为主,这两项产业能够带动就业30多人,平均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
除务工收入外,像刘飞林一样的脱贫户还能多挣另外两份钱。“务工薪金是第一笔收入;此外,村里还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把贫困村民的扶贫资金通过合作社入股到农场中,每年按比例向贫困村民分红;另外,贫困村民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将地租给农场,又能获得一笔租金。”站在农场外,向阳湾村村支书贺建强向记者介绍了贫困村民如何通过扶贫农场挣薪金、分股金、拿租金,让钱袋子一步步鼓起来。
农场的工作虽然忙碌,但刘飞林的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开心的笑容:“以前,我只能在外面打零工,离家又远收入还不稳定。现在就在家门口的扶贫农场里打工,每天工资100元,一个月下来近3000元呢。”
峪口:外有“颜值”,内有“气质”
让扶贫农场平稳运行并持续释放红利,离不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峪口扶贫农场就是生动体现。
装罐、封口、贴标、打码……走进位于峪口村半坡上的陕西佳州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番忙碌的生产场景。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峪口便民服务中心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合峪口艺术小镇、陕西佳州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资源及扶贫产业资金基础上,通过“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扶贫农场。相关项目达产达效后,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可吸纳就业315人,带动342户748人增收致富。
在佳州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作的村民魏飞飞就是其中之一。“我上班近三年了,工资一个月两千,再还有加班费、提成,现在家里的农活也不误,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魏飞飞说。
除此以外,峪口艺术小镇建设也方兴未艾。目前,艺术小镇已完成了艺术核心区书院、美术馆、窑洞博物馆一期的主体工程及布展,累计兑付劳务工资200余万元。如今,峪口已然成为融合了陕北传统建筑和现代艺术设计的乡村旅游“网红点”,不仅当地村貌外有“颜值”、内有“气质”,而且也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王宁山:红枣产业闯出新路子
佳县在发展扶贫农场中,注重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每一个扶贫农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木头峪镇王宁山村就建起了以“枣”为核心的扶贫农场,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
然而在发展扶贫农场之前,王宁山村是一个贫困村。据驻村第一书记杜军锋介绍:“受市场挤压和气候变化影响,几年前,红枣市场低迷,很多村民放弃了枣园管理,任枣园自生自灭。”看着曾经兴旺的红枣产业逐渐显出颓势,驻村扶贫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开会讨论如何让村里的红枣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改变思路,才有出路。王宁山村与佳县枣员外枣业有限公司合作,改造建成4500亩有机红枣,建起了围绕红枣做文章的扶贫农场,5条红枣深加工生产线投入运转,红枣生产的白酒、果酒、醋饮、浓缩汁等十多个产品走入市场,大大提升了红枣的附加值。不仅如此,用红枣酿酒剩余的酒糟制成的猪饲料还被用于养殖黑毛土猪,养猪场产出发酵有机肥又能被用在枣树施肥上。
就这样,王宁山村围绕红枣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这条绿色产业链带动全村173户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在佳县,还有好多个村子正在发生着蝶变,而催生这种蝶变的,正是全县扶贫农场的巨大带动效应。今年,佳县正在新建桃园则沟酸枣园等13个扶贫农场和陈家泥沟饲草料加工厂等4个扶贫工厂,预计建成后可带动18万群众稳定增收,324个村集体年均收益可达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