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 09:59:10
目前,靖边县各乡镇正抢抓机遇,发展棚室经济,用高科技温室丰富市民“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
家庭农场: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寒冬腊月,走进靖边县生海家庭农场的蘑菇大棚里,有10年蘑菇种植经验的李云梅正在忙着采摘平菇。菌棒上,小小平菇争相探出了“小脑袋”,像一朵朵小花,稍稍走近,一阵阵的菌香沁人心脾。“每天早上都给靖边农贸市场、各大超市送货,一斤批发价3至3.5元,供不应求。”李云梅笑着说。
食用菌棒是利用锯末、玉米芯、秸秆、麸皮等农业下脚料制作而成,无农药、肥料等有害物质的残留物,菌棒还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喂养羊子、猪崽的饲料。“一个菌棒的成本是3元,可以产5斤左右的平菇,6分地的大棚可以摆放1万至1.2万个菌棒,一个大棚的净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穿梭在摆放整齐的菌棒间,靖边县园艺中心主任李建宏算起了收入帐。
“销售旺季忙不过来的时候雇佣周边村民采摘蘑菇,一年仅人工工资得付十几二十万元。”李云梅说,致富不忘乡亲,在自己奔小康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像靖边县生海家庭农场这样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家庭农场靖边县有30余家。
蔬菜专业合作社:科技助力收入高
掀开保温卷帘,蔬菜大棚内绿油油、脆生生的芹菜长势喜人。“一棚长至70厘米的芹菜可达1.2万斤,这一棚芹菜预备春节期间上市,到时候又能卖个好价钱!”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员闫向东喜笑颜开。位于东坑镇黄家峁村的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是集农资供应、种苗培育、科技示范、技术培训推广、收购加工、保鲜贮藏、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的蔬菜产业服务组织,成立以来共发展社员156户,带动周边400多农户,2020年共计种植果蔬面积达10000多亩,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法国苦苣、极品黑金刚、三月慢青菜、羽衣甘蓝斯宝、结球茴香罗纳多……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示范田内,名字浪漫、颜值高大上的面生蔬菜一畦畦排列,令人目不暇接、充满好奇。靖边县园艺中心副主任任春风将现摘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清洗干净,递给笔者:“尝一尝我们这个新品种,看看好不好吃。”
“外皮口感清脆、内瓤黏黏糯糯、水分足,口感好极了!”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温室大棚,再吃一口水分十足、唇齿留香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倍儿爽……
“我们从各个地方购买种子,在试验示范基地试种后,如果气候、土壤适宜种植,品质高、效益好,我们再向全县种植户推广。”任春风说。
在张家畔镇张伙场村乔金禄家的蔬菜大棚内,西蓝花已经售卖得差不多了,另外一棚美国大叶香菜长势正旺。“一棚能产两三千斤,春节期间香菜价格平均可达每斤10元,一个大棚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乔金禄说,这棚大叶香菜就是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向他们推广的,中心不仅帮种植户建大棚,还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他家今年投资4万元建了8个大棚种植红椒、青椒等各种蔬菜,几个大棚加起来净收入可以达到二十六七万元。
乔金禄家的蔬菜大棚内安装着一个小喇叭,通过与手机连接向他报备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天气情况、定植状况等,只要携带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蔬菜大棚内的情况,即使不在大棚内也可以远程指挥管理,确保蔬菜长势优良。“我中心向全县100多家家庭农场推广使用了这个利民惠民的实时播报小喇叭,指导农户科学种田,加强田间日常管理。”任春风对这个小喇叭赞不绝口。
农业产业发展:抓住特色不放松
位于杨桥畔镇的靖边县治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特色水果种植基地的草莓园里生机盎然、温暖如春。“再过一个礼拜就能进入采摘旺季,游客上门采摘,一斤68元,高峰期一天就可以卖4000至6000元。”合作社负责人王治录一边打理草莓苗上的腐叶一边计算着收成,他的草莓大棚种植面积有4亩,预计一棚草莓纯收入可以达到20余万元。
2020年,靖边县全面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新建设施1219亩,其中新建日光温室19亩、拱棚1200亩,修缮温室160亩、拱棚50亩,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38亩,节水灌溉266亩,水肥一体化700亩,瓜菜种植面积15.68万亩。建设蔬菜试验示范基地50亩、东坑镇大田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胡萝卜、辣椒、番茄、黄瓜、甜玉米5类共计52个;杨桥畔镇新建了设施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芹菜、黄瓜、番茄3类共计23个。全县设立5个蔬菜生产信息监测点,建设蔬菜贮藏库12个。在全县开展果树、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关键技术培训1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册。
生海家庭农场的蘑菇大棚。
李家塔镇郝家畔村村民王志新在大棚里采摘辣椒。 王东星 摄
普罗旺斯西红柿种植基地。
草莓园内春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