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张选刚和他的“香菇学校”

2021-03-15 09:11:16   

7d5e381bee19b0dbb6dcd0ba316fd7d2.jpeg

张选刚到李萍竹的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 记者 卢萌摄

记者 卢萌 通讯员 张旭

张选刚原本是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在精准扶贫时,他摇身一变,成了一所“香菇学校”的校长。这一变,不仅他自己时来运转,很多贫困群众也跟着他受惠不小。

张选刚家在韩城市芝阳镇柳村。前些年,他自费办了一所学校,后来,由于生源没有保障,学校被迫关了门。关了门的学校成了一个空院子,不当校长的张选刚也被迫面临二次创业。

望着空落落的校园,张选刚在思索,干点什么好呢?

校园地处乔子玄山区。这里的农民以前都是以种地为生,后来开始种植花椒。因为气候原因,花椒种植的风险非常大。尤其是冬春季节,碰上寒流,花椒树会成片成片地冻伤或者冻死,给单纯依靠花椒养家糊口的当地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苦恼。张选刚在想,除种花椒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呢?

于是,张选刚在全国各地跑了好多地方,到处考察,到处学习,终于瞅准了大棚香菇产业。他发现,这个项目技术门槛不是很高,一般农户都可操作,而且效益比种花椒可观得多。主意已定,张选刚没有犹豫,立马筹集资金,把原来的学校改成了“香菇学校”。在校园的空地上搭了22座香菇棚,又把原先的教室,改成了养菌室。

一听说张选刚要种香菇,附近村里的人都感到很好奇。人老几辈,这山塬上的农民只种过庄稼和果树,从来没听过谁还种过香菇。人们都跑到张选刚的学校,就像看西洋景,探究香菇咋能从一个一个“黑棒棒”里长出来。张选刚从乡亲们的好奇中,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广阔前景。他就像当初到各村招收学生一样,动员对香菇生产有兴趣的农民,要么到他的基地来打工,要么到基地来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种植香菇的经验。他想,这么好的项目,不仅要让自己赚钱,还得让更多的乡亲也能通过它赚到钱。

于是,张选刚立足“香菇学校”,办起了一个香菇产业合作社,吸纳了12户农户参与。合作社负责为农户提供养菌棒以及技术培训和指导,等香菇成熟后合作社再统一回购销售。去年,合作社累计生产加工食用菌棒50万棒,生产香菇25万公斤,12户农户实现净利润43万元。同时,周围13个村子的161户贫困户每户从中分红1200元。

李萍竹就是在张选刚带动下发展起来培育香菇的一户脱贫户。开始,她是合作社里的第一批工人,经过半年的培训和工作,李萍竹发现种香菇的确是个致富的好路子。于是,李萍竹在信用合作社贷了7万元,在自家地里投资建了两座香菇大棚。

“菌棒是合作社提供的,遇到困难合作社有专门的技术员给我指导培训,也不用担心销路。我只要按时给菌棒注水,收菇就好。一公斤好干菇能卖60多元。”去年,靠这两座香菇大棚就有2万元收入,加上花椒收入,李萍竹彻底告别了贫困。

张选刚的民办学校“倒闭”了,但他办的“香菇学校”一天天地红火起来。在带动群众致富的同时,张选刚去年也挣了100多万元。有了美好的开始,张选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今年,他计划继续扩大香菇种植的规模,动员更多的农户加入种菇大军,把香菇做成继花椒之后又一个大的富民产业。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