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09:29:39
王春颜(右)为村民传授金银花树修枝要点。 本报记者 穆骋摄
本报记者 穆骋
3月2日早上6时多,王春颜就出门了。
前几天刚下过雨,趁着这两天放晴,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的很多村民早早就带着农具去翻地松土、扦插金银花枝条。作为村党总支书记,55岁的王春颜同样闲不住。每天早起到村里的金银花地里看看,是他必须要做的事。
闫家村地处渭北旱腰带,过去是出了名的穷: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民主要以种小麦、玉米为生,靠天吃饭,收入微薄。2010年,在西安做生意的王春颜患上重病,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到村里休养。闲不下来的他想继续做点什么,得知当地可能适合种植金银花后,王春颜决定试一试。
经过辗转多地考察,王春颜在自家地里种了10亩金银花。3月种下,5月就开了花,一亩地收入900多元。“当时把金银花送去检测,发现其绿原酸含量比国家标准还高,说明我们这儿非常适合种金银花,品质好肯定不愁销路。”王春颜告诉记者,“金银花一年能收3次到5次,光这一项就让我年收入好几万元。”
2012年村里换届,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的王春颜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下决心带领村民发展金银花产业的他,首先动员村里的党员干部种了66亩金银花,当年每亩收入2000多元。虽然看到了收益,但对于种惯了小麦和玉米的村民来说,很多人仍心有顾虑。“我是共产党员,必须带着大家一起干好这件事!”王春颜说。为此,他自掏腰包,免费为村民提供价值60余万元的金银花苗,并为大家做技术指导。村委会对种植户每亩地还补贴150元,连续补贴3年,花开后统一收购。这样一来,村民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就能有收益,大家纷纷跟着王春颜种起了金银花。2014年,闫家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亩均产值3000多元。
起初,由于种植面积小,没有客商上门,王春颜就自费将金银花拉到山东市场上帮大家销售;村里缺水影响了产量,王春颜就想方设法打了6眼深水井。2015年,王春颜当选为闫家村党总支书记后,继续带领全村提升产业规模和产量,提高品质,拓展销路,同时与高校专家学者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完善品牌建设和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王春颜的带领下,如今,闫家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3700亩,人均年纯收入2.1万元。金银花开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味,村民们笑着说,大家是闻着花香致富的。靠着种植金银花,很多村民在县城买了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通过‘产业+旅游’双核驱动,持续带领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王春颜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