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15:41:00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大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30%-5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不但对粮食生产安全非常重要,也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近日,陕西省永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当地农户科学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开出了"问诊良方"。记者了解到,农技中心为更好帮助粮农有效防控,及时发布了预防小麦条锈病的"防控药单"通告。通告分别从病害危害症状、病源发生特性、侵染循环、发生条件、防治策略、措施及管理注意事项等多方面全方位向农户进行了"科学普及",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普遍好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份"灵丹妙药"。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三种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中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远程气传病害之一,发病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Δ小麦幼苗上的发生症状
【为害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冬孢子,棍棒形或梭形,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Δ小麦穗期发生的症状
【病 原】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专性寄生菌。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秋播出土后侵染秋苗,以菌丝体在叶中或以夏孢子在孢子堆中越冬及春季侵染新叶流行。
【发生条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及为害,除与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关系外,还与品种抗性、气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
【防治策略】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按照"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传病中心(一个点有3片以上叶侵染为传病中心),选择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防治措施】
1.选择品种。要轮换选用抗(耐)病品种,如长武134,西农285等。
2.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换茬,适当晚播(比正常播期推迟5-7天),施足腐熟农家肥、增强小麦抗病力。
3.预测预报。要根据县农业部门信息通报,了解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同时在3叶期至拔节前田间发现单片病叶后,每5天到田间查看一次。当秋苗病叶率0.5%-1%、早春病叶率3%或一亩有4-5个传病中心,旗叶始见期病叶率5%或扬花期病叶率20%时就要喷药防治。
Δ小麦成株上的发生症状
4.药剂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三唑类、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防治。小麦播种后20-30天(小麦三叶期),对单片病叶或传病中心每亩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20克、25%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或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13-20毫升,兑水后均匀喷雾,开展挑治;在返青拔节期,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可用43%的戊唑醇悬浮剂每亩20-30毫升或30%的醚菌酯悬浮剂70-100毫升或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兼防白粉病;在挑旗(孕穗)前后,条锈病发病较多时,每亩可交替选用25%粉唑醇悬浮剂24-32毫升,或30%氟环唑悬浮剂20-30毫升,兑水45-60公斤,均匀喷雾于小麦茎叶部;在抽穗扬花期,田间条锈病发病比较严重时,每亩可选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克,或10%己唑醇悬浮剂15-20毫升,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3-50毫升,兑水后均匀喷雾,兼防小麦白粉病。
5.注意事项
(1)科学用药。选购农药要购买"三证"齐全的农药。针对小麦病虫发生情况,对症下药,科学准确选择药剂。
(2)规范操作。施用农药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登记剂量用药,不得随意加大剂量,不得乱混乱配农药,不可随意丢弃农药包装物,不重喷漏喷。
(3)加强防护。开展田间作业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选择无风天气作业。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