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多情的土地》讲述“黑土地守护者”背后的故事

2021-04-09 14:21:53   

“希望这片黑土地永远肥沃,永远欣欣向荣。”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清明特别节目《多情的土地》播出。在节目中,一个故事格外令人感动:吉林省梨树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科研工作者坚守在劳动与拼搏的一线,艰苦创业、执着奉献,看似平凡,却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黑土地是宝贵的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沃土,不但需要科研工作者提供可靠技术支持,还要有管理者的精心耕耘。面对“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黑土地,梨树县在几代耕耘者的努力下,形成了保护黑土地资源的“梨树模式”。此次《多情的土地》节目组来到梨树县,探访“黑土地守护者”背后的故事。

作为产粮大县和黑土地集中连片区,梨树县的黑土地曾经长期“透支”,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如何把土地保护好就成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介绍,这与老站长生前的长年耕耘密不可分。保护这片黑土地的关键就是“秸秆覆盖宽窄行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新模式:不收不烧,将头年的秸秆悉数“奉还”土地;再将原本60厘米等宽的垄距改为80厘米和40厘米的交替排列;土地不深松,直接撒种子。因为秸秆全部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防止了风蚀和水蚀,庄稼整体密度的提升和不深松的耕作模式,可以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

仅凭一腔热血,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持,工作成果可能也不会这么好。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技术人员介绍,从实验室的化验结果来看:如今梨树县的黑土地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0%至40%,0到20厘米的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2.9%,蚯蚓也多了,同样条件下,以前可能就七八条,现在多的能有120条。“这意味着生物多样性与活跃程度与土壤质量有密切关系,氮、磷、钾、有机质在保护后的土壤里含量很高。”

创业的艰辛并非只在科学研究上,更在带动农民劳动、凝聚民心的工作上。“当地农民讲究精耕细作,在种地之前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地里‘乱糟糟’的,甚至都没人给说媳妇儿。”王贵满说。项目开始,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这种“乱糟糟”的新型耕种方法,科研团队就一点一点地做工作,利用种植示范田、进村入户宣传等方法帮助他们接受。

艰苦奋斗最终换来令人欣慰的成果:2007年以来,梨树县的耕作成果丰硕,土地产量增加,抗灾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梨树县遭遇53年来最强春旱,很多地方损失严重,但采用新型耕作方法的土地基本没有被破坏。更难得的是,相比其他不少地区土地资源正在不断流失的现状,梨树县最珍贵的黑土资源得到了必要的保护。成果来之不易,离不开整个科研团队的科研劳动与管理运作。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正值清明,黑土地也正散发着勃勃生机,这份生机的背后,是农技人沃野千里的执着。节目中,王贵满动情说道:“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块地,而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生长在这里的家。”在黑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默默奉献,他们不辞辛劳,无惧风吹日晒,在试验田里用心耕耘;他们专注奉献,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换来了老百姓更加富裕的生活,也换来了国家土地资源取得更好的保护。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雅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