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鲜花开在牛粪上”模式实现产业生态化

云浮云安双引擎打造“美丽经济”

2021-04-13 11:25:08   

崩坑林场目前全年可出栏肉牛1.2万头。

石底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连片发展种植发财树10000多亩。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暮春四月,体格健壮的肉牛在云浮市云安区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里悠然咀嚼着牧草,石底村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的多肉盆栽和发财树苗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村道旁的荔枝树花、柑橘树花如云似雪,芳香扑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云浮把握粤北山区生态发展定位和绿色发展要求,践行“两山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其中,云浮市云安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花卉苗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聚力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实现“两园带百村千户万人致富”的目标。2020年,云安区相对贫困人口6428户17019人全部脱贫,全区22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

□南方农村报记者 伍思懿  统筹 袁雪燕

因地制宜发展肉牛产业

云安区石城镇东风村崩坑林场的牧草郁郁葱葱,在微风中掀起一片片绿浪。然而,几年前,这片牧草种植区还是丢荒的砂糖桔种植地。

云安区原为砂糖桔种植大县,后受黄龙病影响,以砂糖桔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日渐萎缩,面对一片片清除砂糖桔树后光秃秃的山头,如何发展产业增收,成为令当地农民头痛的难题。

“云安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云安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云安区森林覆盖率69.71%,草山、草坡共7万余公顷,可利用的稻草、花生藤等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基于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安在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带动和政府精准扶贫支持下,走上了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之路。

云安区以百成牧业公司为龙头企业,以东风村6000亩沙糖桔地为核心区,联合全区8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以“1+8+N”模式打造现代优质肉牛扶贫产业园,并辐射带动农户参与,以“保本+固定分红”模式引领有劳动能力的2377户贫困户、11.85万人脱贫增收。

“哞……”顺着此起彼伏的牛叫声,走进崩坑林场,只见整洁敞亮的12栋育肥牛舍里,一头头体格健壮的西门塔尔肉牛、安格斯肉牛咀嚼着草料。

“现在整个育肥区合计存栏量可达到6000头以上,全年出栏达1.2万头。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的肉牛品种实施标准化养殖管理,利用6个月的时间进行育肥,达到1300斤以上出栏销售。”崩坑林场养殖基地负责人说。

云安区还大力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优质育种技术,鼓励企业培育优良新品种。“我们产业园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合作开展良种繁育工程,先后购进良种安格斯、西门塔尔母牛进行繁育试验。”基地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今年3月至6月,园区将产出100头以上优质牛犊,良种繁育工程初见成效。“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良种繁育工程规模,引进国外优质冻精育种技术,选育适合南方水土气候养殖的优质肉牛品种,促进地区肉牛产业向纵深发展。”

肉牛养殖产业有力推动了牧草种植。目前,园区集约了5000亩土地建设牧草种植区,引进优质高产的巨菌草牧草,由当地政府统筹,农户种植,公司包收,一亩牧草地年收益可达5000元。因黄龙病而荒弃多年的沙糖桔种植山地经流转后种上牧草,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目前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牛羊精深加工园,包含肉牛、羊屠宰车间及食品深加工车间,每年可屠宰10万头牛、羊15万头。食品深加工车间的年加工肉品达2万吨。”产业园有关负责人说,牛羊精深加工园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

发展花卉苗木 打造“美丽经济”

春光明媚,云安区白石镇石底村的发财树种植基地里,发财树苗长势喜人,几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挖树苗、上盆加工栽培。不久后,这些发财树盆栽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2020年9月,继云安区现代优质肉牛(省级)农业产业园后,又一省级产业园项目——云浮市云安区花卉苗木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云安。

据统计,园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约2.5万亩,总产值8.14亿元,带动1181户贫困户参与花卉苗木产业,户均年增收近1500元。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入园,建成了发财树、高端花卉等多个示范基地。打造集苗种繁育、规模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

“之所以选择云安,是因为经过多次考察调研,我们发现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合花卉种植,且交通便捷,而广东地区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入园企业之一、广东花世界博览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玉成表示。

从发财树种植基地出来,不远处便是云浮市野原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特色花卉种植基地。一盘盘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多肉植物摆放整齐,正等待被装车运至花卉市场。据该公司总经理董事长黄志雄介绍,该基地培育种植的多肉品种多达300多个,产品不仅面向国内市场,部分还出口东南亚地区。

该基地是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驻村工作队引进的项目,带动46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与入股分红的方式与公司合作发展多肉植物产业。“基地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4000万。”黄志雄说。

发展“美丽产业”,提高科技含量,这也是云安在建设现代化产业园的征途上迈进的关键一步。2020年5月,云安区花卉苗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姻”,共建博士工作站,在种苗选育、技术指导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全面推进云安区花卉苗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提供“最强大脑”支撑。

种养结合实现“双园联动”

绿色发展的舞台上,循环经济唱大戏。畜牧业的粪污产出和养殖规模成正比,牛多了,牛粪便处理起来成了难题。为此,牧场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建立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区。

“云安区肉牛、花卉苗木产业两大产业园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发展理念。”云安区委常委谭淑毅介绍,通过发展“种草养牛—牛粪养殖蚯蚓、牛尿发酵沼气—有机肥和沼液供应牧草花卉种植—养牛”的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肉牛产业园产生的蚯蚓肥、有机肥,以肥料方式使用在花卉苗木种植,谱写“鲜花开在牛粪上”的诗意,而经过有机肥滋润的鲜花,再种植在牛场、养殖场,成为装扮“美丽牧场”的角色。

据了解,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只是云安区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其中一环。产业园正通过科学种草养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拉长牧场产业链,走出品种繁育、肉牛生产、屠宰加工、冷链配送、连锁销售、乡村旅游、特色餐饮等全产业链发展道路。

两大产业园还通过“双园联动”有机融合发展,实现种养结合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为云安现代农业产业增添了一抹靓丽生态底色。

花木进村 贫困村变“绿富美”

东风村境内,新建成的一条条宽畅平坦的“四好农村路”如丝带般在大山里蜿蜒盘旋,把村庄、农田、产业园串珠成链,织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然而,多年前的东风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除了途经村委会通往镇上的路实现了硬底化外,村里面没有第二条像样的公路,下辖21条自然村均被大山阻隔,村民出行是个大难题。

2018年8月,得知优质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核心区将在石城镇东风村落户,东风村迅速行动,由平台党支部统一调度指挥,74名党员带头迁山坟、出让土地,仅用三个月便带动村民集约出6000多亩土地。进崩坑林场本没有路,党支部就发动村民劈山开路,修好了标准的“四好农村路”,5个出口通往附近的国道。

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进驻不仅彻底打通了困扰当地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还激活了原来闭塞山村的活力。自以整合土地的形式入股百成牧业有限公司后,东风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零”增加到20万元以上,村民集约土地的租金每年收益可达每亩500元。此外,肉牛产业园还吸纳了贫困劳动力在园区务工,每年工资收入可达5万元。在产业园的影响下,600多户贫困户种植牧草、养牛和养蚯蚓,每户每年增收超5000元。

和东风村一样,石底村也曾是省定贫困村。此前,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对点帮扶石底村,与云浮市绿趣农林科技公司合作引入发财树种植,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连片发展种植发财树10000多亩。

现在公司已经与212人签订成品回收协议,由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构建起长效致富机制。在多肉种植基地,47户贫困户入股公司,每年可获得8%的稳定分红收入,还可优先到基地务工,负责浇花种花的黎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在外面打工辛苦些,在基地工作不那么辛苦,离家近,每个月还有3千多元收入。”

曾经的石底村只有一条泥泞的窄道,如今的石底村,一栋栋明黄色的民居星罗棋布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宽阔干净的硬底化道路两侧,青翠欲滴的发财树、花香扑鼻的荔枝、柑桔等各种果树点缀其中。

以建设省级花卉苗木产业园为契机,云安区结合当前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造精美农村建设新模式。石底村“见缝插绿”,结合农村“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建设,通过“公司+村委+农户”的模式,发动村民利用清理拆除后的闲置地种植花卉苗木,发展“庭院经济”,实现“鲜花进村”“鲜花围村”,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奠定基础。

石底村的发财树和多肉植物还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拍照,昔日贫困村逆转为脱贫致富“网红村”。2020年12月,石底村入选“广东文化旅游名村”。石底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石底村有意识培育乡村旅游元素,挖掘该村特有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为未来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奠定基础,推动高效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变,打造美丽新经济,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石底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连片发展种植发财树10000多亩。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