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 10:27:00
2020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上展出的农产品。 蒲晓旭 摄
海南省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光温充足,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海南省都是全国“南菜北运”和“南果北调”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海南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贯穿到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通过加强产地农兽药残留控制、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和投入品监管执法,推行产地合格证准出制度,推行农业绿色生产和健康养殖,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守好“菜篮子”和“果盘子”,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净化市场 管住“药瓶子”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离不开强有力的执法监管。近年来,海南实施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在源头方面,从改革农药管理体制入手,采取多种有效举措严管农药保安全。2020年底,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在全省范围开展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工作考核。海南省农业农村部门采取超常规举措,在冬季瓜菜生产期间对限用农药进行下架管理。“现在有一种叫限用药,它限制在蔬菜上使用,但它又可以在果树上使用。要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实际上为了保障冬季瓜菜的安全,即使水果也不使用限用农药,它有替代的药,使用替代药也不会受影响。”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咏望表示,在冬季瓜菜产销季节,海南农业农村部门要求所有特许经营农资的网点,在冬季瓜菜生产的时间禁止售卖限用的农药,从源头强化监管保障冬季瓜菜质量安全。
据了解,自2019年冬季以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了6大专项整治及执法检查行动,除了有效落实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春耕备耕农资打假“春雷”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外,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结合海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特点,创新组织开展了农业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农资生产批发企业专项检查、冬季农业生产期间全省农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违禁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2020年出动监管执法人员13917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12798次,发现质量安全问题280个,立案查处49件,销毁问题产品数量4.2吨,涉及金额52.23万元,净化了农药兽药市场。
通过实行严格的备案制度,海南省市场销售的农药品种从原先3万多个品种减少至1.1万多个。通过净化农药市场和备案制度,杜绝了证件不齐全、标签不合格的农药产品进入海南,确保一个农药登记证对应一个农药标签。为了提升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海南全省农业执法人员只要通过农药监管小程序APP,就能查询到该产品的备案情况、供货企业情况,以及产品标签和备案标签图样是否完全一致等信息,从而有力打击了“游击”经销农药行为和使用标签不规范情况。
海南还在加强日常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方面下足功夫。加强秀英港、南港、新海港出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未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检测报告单出岛等多种监测情况依法实施监管。为加强市县检测机构认证工作,提升检测能力,2020年海南省举办了两期定量检测培训班,共有40位各市县检测骨干参加,有效提升检测人员定量检测能力;举办了两期快速检测培训班,共有200人参加,全省检测能力通过帮、考、扶得到明显提升。
绿色生产 建好示范基地
在今年3月21日举行的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绿色”成为热词。“特色、绿色、景观、生态、效益应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农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表示,海南南繁硅谷建设应按生态适应性重新布局海南作物生产,充分发挥热带海岛的优势,利用好南繁科技人员密集的优势,研发新作物、新技术,生产科技含量高、价值高的产品。
事实上,坚持绿色发展始终是海南农业的前进方向。2019年,海南省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这为海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多年以来,海南省始终把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摆在突出位置。为了严控生产风险,从源头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海南加大力度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截至2020年11月,海南全省已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达56.3万亩,占总任务63.15万亩的89.15%;完成严格管控面积达1358.4亩,占总任务1500亩的90.56%,并在2020年12月底完成全部任务。
为了让责任主体更好地了解农残、兽残超标的各方面危害性,海南省十分注重对生产责任主体的宣传、引导。通过遴选生产管理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单位,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中建立了10个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模式推广点,发展生态养殖减少用药,认真组织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积极引导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示范场创建活动。
在种植业农药减量行动方面,印发了《海南省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实施方案(2020一2025)》,提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继续稳定在51.8%,累计建立9个绿色防控示范点。实施热带果树化肥农药减量项目,累计建立3785亩荔枝农药减量核心示范点,累计开展技术培训452人次。全省各个市县通过统防统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12万亩次。
推动合格证落地 严把“出岛”关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是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者在自我管理、自控自检的基础上,自我承诺农产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制度。为进一步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着重从种植养殖源头严把食品安全关。
2020年3月起,海南全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根据《海南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显示,2020年底海南所有出岛瓜果蔬菜全部使用合格证出岛,水产品中的东风螺在2020年6月份之前使用合格证基本覆盖,2020年年底对虾、罗非鱼、石斑鱼、金鲳鱼及种苗使用合格证基本覆盖,畜禽类产品优先选择以规模养殖场为主的活禽、禽蛋使用合格证,逐步扩大到牛羊等畜禽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率先实现试行主体全覆盖,边试行,边改进,力争3年取得明显成效。
为探索信息化推动合格证进一步落地,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通过开发微信小程序和合格证管理系统,与现有的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全省统一格式、统一登录入口、统一管理,从而完成生产主体信息采集和追溯管理。为完善硬件基础设施,海南省利用全省218个乡镇检测站和3个码头、2个机场的检测站的监管队伍,加强查验,采购442台打印设备发放给全省的检测站,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合格证开具服务,推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落地落实。
此外,海南还将合格证开具纳入日常巡查检查内容,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对上市的已开具合格证的产品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进行依法处置。“所有出岛农产品在码头、机场办理过海、航运手续时必须100%提供合格证和检测报告单,实行‘双证’出岛,由码头、机场检测站负责核查放行,将合格证制度认真落实好。”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符合“双证”出岛的农产品可以走“绿色通道”并享受省燃油补贴政策,由码头、机场检测站负责核查放行,这将进一步扩大“双证”出岛政策的落实。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丁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