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利益联结紧密 企业牧场受益

2021-04-19 10:44:08   

乳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事关国民营养健康与农牧民致富。近年来,全国各省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奶业全产业链优化、提质升级。

作为乳业的龙头企业,伊利以奶业振兴为抓手,大力探索奶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为赋能上游产业链发展,探索出“四个联结”精准帮扶模式,通过技术、金融、产业、风险四个联结,提升牧场规模与管理水平,加快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牧场发展。

截至目前,在黄金奶源带内蒙古呼伦贝尔、巴彦淖尔、兴安盟、通辽等地打造九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牧场、智能化乳品加工厂,打造国家级种养加一体化项目、世界级的高端乳制品生产基地。同时,在黑龙江、河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山东等地,伊利产业集群模式紧密结合当地资源与产业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领先的技术、精细化的管理、雄厚的资金,还以“授人以渔”帮扶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牧场,助力当地奶业提档升级。

金融和风险联结增强牧场发展后劲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的“后套”,在黄河“几字弯”的西北角,是国内重要的原奶产区之一。在这里有一个小村庄——和平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和平村的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如今却成了“产奶大村”。

“1997年,我们村所在的三道桥镇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从北京买回了50头奶牛。”和平村村民边俊峰买下了其中两头,开始了养牛之路。经过几年的摸索,边俊峰的牧场逐步壮大,并于2005年在村里建设了奶站,开始带动村民一起养牛致富,村里养殖户的数量迅速发展到40多家。

但好景不长,奶业品质提升的新要求倒逼国内奶牛养殖的方式发生转变。“市场对牛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和平村的中小养殖户便开始陆续退出,养牛户也从40多家减少到只剩几家。”边俊峰告诉记者,他是少数几个坚持下来的。

边俊峰说,在过去,他的牧场是重资产模式,对资金的要求很高,最关键的就是卖奶和回款。合作后,养奶牛的风险明显降低,使牧场的牛奶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回款。同时,还为边俊峰的牧场提供了多种融资、贷款和补贴,缓解了牧场新购牛、购买饲料、升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压力。

2017年,面对行业的低谷期,伊利出资推动巴彦淖尔市100多个中小牧场整合,打造规模化牧场。

在金融联结方面,伊利探索出一种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为特色的产业链金融模式,推出“青贮保”“牧场保”等12个金融产品,帮助农牧民解决融资难题。在风险联结方面,为了帮助农牧民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伊利额外投入资金消化过剩原料奶。

产业联结带富更多村民

传统的零散养殖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奶业生产,而村民却没有能力和经验去做规模化养殖,如何让规模牧场带动村民通过养殖致富呢?

在产业联结方面,为帮助农牧民共同发展,伊利股份将精准帮扶与产业兴农结合起来,打造多个精准帮扶示范牧场。

2019年,伊利巴彦淖尔地区原奶业务负责人提出了众筹新牧场的设想,让更多人享受到行业发展的红利。经过与和平村规模牧场、村党总支多方讨论,决定尝试“龙头企业+村党总支+合作社+村民”的众筹模式,即由企业提供产销、资金和技术支持,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管理团队负责牧场的运营,村民和贫困户众筹入股。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合作社的牧场提供定期巡查和驻场技术指导,帮助牧场的员工提升养殖技术和经营能力,让牧场各环节、各岗位的员工都具备更丰富的技术知识,大幅提升了养殖水平。

开始,村民对投资建牧场还有不少顾虑。为此,村委会成立了工作小组,给村民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工作,并选举成立了村民监事会。规模牧场抵押,为村民贷款提供入股资金;伊利也与牧场签订了原奶供销合同,并对每头奶牛提供2000元的补贴和1万元的周转资金贷款。这些做法打消了村民的疑虑,最终有206户村民加入到众筹牧场中来,其中还包括了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赵全义是20户入股的贫困户之一,如今他和老伴年纪已大,耕种大田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他选择了土地入股的方式,在牧场没有盈利之前,赵全义可以拿到每亩地500元的保底收入,而牧场盈利后则可以拿到分红,这让他喜出望外。

在甘肃,武威市与伊利携手引进了奶牛养殖牧场、智能化包装、饲料厂、兽药生产线、物流仓储、饲草种植加工等项目,培育形成“1+6”奶产业集群。全部建成投运后,年产值将达到160亿元至170亿元。在黑龙江林甸,伊利积极探索实践“产业基地精准扶贫”,不仅带动奶农脱贫致富,也带动了当地饲料、物流、服务等乳业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

技术联结提升牧场管理水平

在技术联结方面,通过派技术人员、请行业专家现场指导,启动“伊利牧业精英赋能培训项目”等方式,帮助农牧民提升养殖技术和经营能力。通过实施牧场现场技术指导,帮助合作牧场的奶单产水平整体提升突破9公斤,累计带动500万名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致富道路。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扶持上游奶业,在资金、技术服务、良种奶牛、饲草种植等方面进行多项重点扶持,以此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合力,强化与上游农牧业的利益联结。

2017年,英发牧场已经拥有300多头奶牛,单产由合作之初的20多公斤提高到了30公斤。

“我想进一步突破,却始终没有明显成效,就去求助了伊利的专家。”英发牧场主吉英告诉记者。

不久,专家帮助牧场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认为牧场在奶牛养殖硬件配置及基础运营方面都已经步入行业前列,但对种群建设和繁育管理没有深入关注,将进一步影响其单产的突破,这也是目前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随着英发牧场良种奶牛繁育工作的开展,牧场提升效果渐渐凸显,自繁自养的优质奶牛陆续投产,奶牛平均单产水平开始稳步提升,存栏数量不断扩大。2020年,英发牧场已经拥有奶牛近1000头,更让人惊喜的是,牧场自繁自养的优质奶牛平均单产突破了45公斤。

同时,伊利还将开发的智能化牧场管理系统免费提供给合作牧场使用,通过连接智能识别设备,实现牧场的智慧化管理。而其中的种群繁育模块,是牧场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通过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与优质种群建设管理流程相结合,对牧场种群改良数据进行聚合、建模、分析预警以及可视化展示,进而实现牧场优质种群快速、精准、全面建设。

奶牛品质升级,核心在于牛的品质与基因。为了能随时监测每头奶牛的情况,吉英在手机上下载了牧场管理系统,并将奶牛系谱信息录入。“这样我可以精准查询到每一代、每头牛的育种信息,避免近亲交配,让牧场实现品种改良。”吉英说。

据了解,为提升牧场规模与管理水平,加快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牧场发展,伊利还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牧场生产管理可视化、智能化、现代化,实现了牧场原奶生产、储运过程的100%远程实时可视化监管以及对原奶品质的智能化把控,引领奶业高质量发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